来稿|公屋重建及安置 如何“提速、提效、提量、提质”
旧式公共屋邨用料和工程质素参差不齐,不少楼龄超过50年的公共屋邨面临严重老化问题。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快公屋重建的进程,以实践“提速、提效、提量、提质”。最近有消息指政府计划重建彩虹邨,笔者冀以彩虹邨为例,鼓励政府加快安置居民的步伐,并利用重建计划开发宝贵的市区土地,为逐渐老化的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来稿作者:刘兆光
彩虹邨位于九龙市中心,包括8幢20层高的大厦和3幢7层高的低座住宅大厦。根据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彩虹邨目前有约18,000名居民,其中三成住户年龄超过65岁,比2023年房委会公布长者住户占整体公屋24%的比例为高。这表明彩虹邨居住者中有较大的长者安置需求,确实需要考虑原区或附近区域的安置计划。
妥善搬迁和安置居民是重建公屋的重要工作。参考房屋署在推动华富邨重建时,由于周边地区缺乏可供安置的屋邨,需要先兴建屋邨用作接收住户,然后分阶段让华富邨住户迁至接收屋邨。但这个方案需要等到接收屋邨建成后才能逐步启动屋邨重建,从展开接收屋邨工程到全部安置华富邨居民可能需要约20年时间,这长时间的等待叫住户望穿秋水。
笔者认为,九龙东拥有很多公共屋邨安置资源,无需要如华富邨重建般等待接收屋邨兴建完成才开展。毕竟,彩虹邨的楼龄已达60年,再等20年才进行重建将使居民的安全受到威胁。只要善用现有的规划和资源,相信定能缩短安置和重建的时间。根据房屋委员会的资料,现时彩虹邨的租住单位数目是7,400个;而彩虹邨附近在未来5年内将新增超过一万个公共屋邨单位(包括九龙湾宏照道的4,100个单位、启德2B3、2B4和2B5地盘的4,800个单位,以及美东重建后提供的2,900个单位)。因此,未来五年的邻近公屋单位资源已经足够安置彩虹邨的居民。以美东邨重建为例,从清拆到首批新公屋落成政府预计需要约7年时间。换言之,彩虹邨有望缩短至12至15年内完成重建及安置。运用及时化生产管理(Just-in-time)的方法,尽量无缝交接安置,定能真正达到现届政府提出的“提速、提效”目标。推而广之,房屋署也可以按分区制定重建蓝图,将各拟重建的公共屋邨与其邻近公屋单位资源作配对,定能务实地制定重建及安置时间表,提升公屋单位资源的使用的可预期性。
彩虹邨过去受到启德机场的高度限制影响,最高只能建20层的住宅大厦。然而,随著高度限制的取消,拟建成的彩虹邨有潜力兴建更高的住宅大厦,以增加公屋单位数量。参考毗邻彩虹邨的牛池湾村寮屋公营房屋计划,香港房屋协会获得的地积比为最高9倍,预计将兴建3幢35至37层高的公营房屋,提供约2,700个单位。倘若以拟建成的彩虹邨约5.1公顷的地盘面积计算,并以相若的地积比兴建,估计可以提供约13,000个房屋单位(假设平均每个单位35平方米计算)。这意味著拟建成的彩虹邨将较于原有的7,400个单位增加75%,在“提量”方面绝对无可置疑。
为了达到“提质”的房屋目标,房屋委员会在增加住户数量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宜居性及应对香港人口老化的趋势,并借助公屋重建为该区带来新的动力。新加坡最近在公营房屋方面推出多项长幼共融措施,例如推动“三代同堂”的单位,提供更大的居住空间鼓励子女与父母共住。此外,在社区设施方面也可以采取创新方式,例如在康乐设施上同时放置长者健体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增加跨代交流的机会,借重建的机会在公共屋邨内推动长幼共融。这不但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还能为起动九龙东带来新元素。
笔者乐见政府加快彩虹邨的重建及安置进程,秉承“提速、提效、提量、提质”的魄力,借助公屋重建的契机,带动市区土地的发展潜力,并照顾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刘兆光是特许测量师及ESG分析师、香港新方向成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