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拒绝用旧思维解决今天规划问题
来稿作者:徐毅兴
近日网络出现的执笠关注组,令全城眼球聚焦到零售、餐饮业界危机,“一街吉舖、食店冇客”,市民肉眼容易看得见,问题亦贴身,惟相对隐藏的商厦楼面空置,其实同样值得关注。日前世邦魏理仕发表季度报告,数字反映商厦市场未见复苏,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按季再升0.2个百分点至16.7%,创历史新高,涉及楼面达到1,470万平方呎;同时租金按季再跌1.2%,连续二十季呈下行,情况堪忧。
正当现存商厦空置率高企的同时,全新商厦供应继续源源不绝。参考差估署初步统计数字,今明两年落成、正进行预租的甲厦楼面有大约294万平方呎,连同空置楼面,即市场共有逾1,760万平方呎楼面待吸纳,恐怕至少要六、七年时间才能消化。
写字楼的需求持续放缓,除了因为经济环境不明朗,更多是始于持续了三年多的疫情,大众生活习惯及工作模式彻底改变,即使疫情过后,不少企业仍然维持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或混合工作模式(hybrid working),员工每周只需逗留办公室两至三天,其余时间遥距工作,办公桌及设施改为共享使用,如此一来,企业可借势削减租用的写字楼楼面,节省营运开支,员工又可减少通勤成本。
就连新加坡政府近日亦推出新指引,让雇员可向雇主提出每周四天工作制的要求,并可申请更多时间在家工作,甚至要求灵活上班地点。如此弹性的办公安排,不仅可以挽留人才,亦有利家庭照顾者重返职场及持续就业。除了企业工作模式改变,多年前兴起的斜杠(slash)文化,在经历疫情洗礼后亦被进一步深化,新生代的就业思维不再只倾向传统单一职业,更多是追求生活的多样性,身兼多职之余,又不用受地点、时间的束缚,工作与居住场所也不再明确划分,这是劳动市场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混合工作模式成为大势所趋,加上斜杠族的崛起,也解释了传统核心商业区的一套城市规划方式已不合时宜。参考国际建筑及规划公司Gensler曾发表多篇文章,指出疫情下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比任何社区更受打击,街道与写字楼空无一人,至疫后CBD仍在面对企业倒闭、人流稀少等问题,又提出未来的CBD不应该只侧重于纯粹商厦大楼,而是需要重新想像,加入更多混合用途及灵活元素。
今天政府正全力推动北部都会区,其中,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定位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并拟提供不少于2,100万平方呎的商业楼面,即是相当于10幢国际金融中心2期的楼面。过去社会或许会有声音认为,商厦市场的供求失衡只是周期性的波动,不一定长久持续。但现实是,随著科技急速发展及人口老化,商业社会的运作模式已不会、亦不能走回旧路,而是只会朝向线上化进发,商厦楼面过剩的问题在可见的将来难见改善,短期更绝不宜再推出大楼面的商业项目。
正如日前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发表视像讲话,提到时代在变,整个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都在改变,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香港也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故此,当局在制定新发展区的规划时,亦应该因时制宜,摒弃过去硬蹦蹦的单一土地使用区划,并在规划阶段尽量预留最大的空间和弹性,探索不同的混合发展模式可行性,方能适应万变的社会,让土地资源获得有效且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