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城市街道创新:消费经济重生的关键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严卓衡

疫后经济陷入困境,本港旺区人流不复再,近月再度触发店舖结业潮。复活节长假期间,又有大批市民选择离境外游,让商户叫苦连天。面对当前逆境,有何出路?

本港物价贵、消费性价比低,乃是人所共知。然而,本港失去竞争力的更深层原因,是城市失去了独特性。过去香港作为经济城市,地产主导的游戏规则,不利于小店生存。重建将旧区拆得就拆,标志性的霓虹灯亦逐渐消失,由倒模的大型商场和连锁店取代。久而久之,城市的重心以商场为本位,由地铁站利用天桥一站式连接。这种规划虽然很方便很有效率,但也逐渐磨灭本地的街道文化和特色。到处变得一式一样,又怎能怪人们情愿到内地去日本,对这个城市失去兴趣?

本地经济要自救,就必须在新的大环境下寻回自身的独特性。

街道才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性的所在。在街道上,我们才能看见真正的香港,感受到城市的多样性和随机性,这是商场无法提供的。相比之下,商场虽然也是人们聚集的地方,但通常过于商业化,缺乏街道那种自由流动和社区互动的氛围。

城市散步和“City walk”的兴起有其原因:更多人开始追求体验。不少内地游客喜欢重游港剧场景,以至乐于在街道漫步感受城市特色。街道渐渐从行程变成了目的地。街区的氛围、街道的文化和历史,以及在街上发现的独特发现,通通都是“人工化”的“打卡点”、短期夜市和商场无法给予的体验。

许多外地城市也面对类似困境。自从疫情开始,不少民众因能弹性在家工作,便搬到市郊居住,不再经常在市区活动。许多商户因而结业、街舖空置率高企。当局为了挽回劣势,便开始进行街道活化。

纽约市自疫情期间,已经举办“开放街道”(Open Streets)计划,将某些街道暂停行车,变成临时公共空间。因应室内用餐限制,当局又开放“街道餐厅计划”(Open Restaurant Program),允许餐厅在行人路和路旁泊车位设置户外用餐区域。疫后这种安排已经恒常化。

其后,当局委托的顾问报告指出,这两个计划帮助了很多商户在疫情期间免于倒闭,并且显著促进了消费,甚至鼓励新商户在这些地方开业。报告所观察的五条开放街道当中,商户2022年夏季的营业额,比疫情前高出两成水平。报告亦发现,这两个计划成功保住了10万个就业机会。

事实证明,人流才是关键。要扭转局面,我地需要将街道塑造成公共空间,围绕人的尺度和需要而设计。当街道大部分空间都分配予汽车,环境当然变得不惬意,让人不愿久留。行人优先的街道改造,能够真正美化街道景观和吸引更多人流,使人乐意驻足停留、休息和享受城市的氛围。当人们想在街道上逗留,自然愿意消费。

商家要生存,需要大胆求变。政府想做好经济,也应如此。要让城市真正重新变得有趣,就必须重塑街道的吸引力。以创新思维活化街道,大胆尝试才有出路。

作者严卓衡是城市规划师、街道变革发起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