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香港可考虑打造知“食”分子之都
梁海明专栏|寰海明察
日前在全国“两会”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积极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除了在金融、商贸和物流等领域,继续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之外,也可考虑通过打造“一带一路”的知“食”分子之都,不仅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大助力,亦能推动香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挖掘全球每年超过22万亿港元规模的全球餐饮业市场。
关于推动香港或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知“食”分子之都的思路,源于笔者有一次到澳大利亚工作。工作期间,获得当地友人异常热情的招待,笔者临离开前准备在当地餐馆回请友人以表谢意,但友人则反建议说,久闻笔者作为知“食”分子,厨艺不错,不知能否到他家给他们煮一餐正宗的粤菜作为晚餐。虽然认识多年,但外国友人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仍让笔者非常意外,同时也暗暗后悔此前在社交媒体刊发过多下厨做饭、品尝美食等“不务正业”的相片。
盛情难却之下,笔者到当地超市买齐食材,在外国友人的开放式厨房里用平底锅,简单煮了番茄炒蛋、清蒸海鱼、蒜茸炒菜心等几样菜。在餐桌上,盘上的食物很快就被一扫而空,我和友人推杯换盏之余,更藉对于饮食的感受分享来交换两国文化的见解,双方除了增进了解之外,友谊也拉近了不少。
这种邀请到家下厨做饭的方式在欧洲一些国家也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在瑞典,该国人口有超过20%是外来移民或移民二代,瑞典人通过邀请外来移民到家一起下厨共进晚餐,借助分享双方的美食,让在地人接纳、欣赏外来文化,同时也帮助移民们更快融入瑞典社会。当地人把此类活动形容为“晚餐外交”。
美食是外交润滑剂、软实力之一
除了民间的“晚餐外交”之外,美食也是各国政府外交的润滑剂。“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除了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曾推出“美食外交”课程,藉通过烹饪角度更好地学习国际关系外,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也深谙“美食外交”的重要性,不但在宴客时摈弃传统的法国名菜,用外国领导人的家乡菜来招待特殊要客,更成立美国首支“美国厨师军团”(American Chef Corps),利用团队中的80多名顶尖名厨协助美国政府推展外交。这也体现了美食大国——法国的一句名言:
敌人,并不存在,他们只是些还未与我们共进午餐的人。
“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11年,但在不少外人眼中,“一带一路”涉及的内容如基建、商贸、金融等,均比较“硬”。未来若要“软硬兼施”地推动“一带一路”向前发展,需要通过更多的“软实力”(Soft Power),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其中一个“软实力”,就是“美食外交”。
“美食外交”虽然“软”,也许却能润物无声,营造很大的后续效应。毕竟美食影响力不但可直接到达民间,获取各国民众的好感,还能带来更多的互访交流。有外国的公共外交类学术期间曾刊登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那么外国民众更可能对这个国家有比较积极的印象。同时,大力发展餐饮行业,也可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内地餐饮收入高达5.3万亿元人民币(约5.88万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20%。而德勤最新发布的《2023年餐饮服务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餐饮市场规模高达2.6万亿欧元(约22.07万亿港元)。
因此,笔者认为,香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要继续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把握超过22万亿元的市场机遇,需考虑如何以美食作为媒介,打造知“食”分子之都,通过美食这种“人畜无害”且充满诱惑的宁静之力(Puissance Tranquille)、柔弱之力(Power of Weakness),来增加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民众沟通、了解和互信,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更能吸引更多国家的民众到香港品尝美食,带动消费经济。
当然,笔者也必须指出,要打造知“食”分子之都,推动美食作为产业发展,说易行难,或许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改进。
在地国际化、国际在地化
其一,改变香港饮食当前的国际形象。虽然香港自诩为“美食之都”,但近期港人却纷纷北上其它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觅食,且在欧美民众的眼中,相比法国大餐、地中海饮食、土耳其古早美食、日本和食等高端饮食,香港美食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要改变香港饮食当前的国际形象,或需考虑除了可采取“在地国际化”、“国际在地化”的美食“走出去”策略以提高形象之外,还可参考日本的“酷日本”(COOL JAPAN) 模式,香港特区政府通过鼓励创投基金投资与美食文化相关的产业、产品,以此活络美食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筋脉,并推动美食产业走向拓展国际之路。
认证正宗的港式餐馆
其二,建立香港美食认证标准。法国有“米芝莲美食指南”,英国有“餐厅”美食杂志,以此把握美食世界的国际话语权。香港饮食界要建立一套与“米芝莲美食指南”相似的香港餐饮标准虽需时日,但可考虑先舍难取易,仿照泰国政府的世界厨房中心(CTKW)推出的“泰精选”认证制度,港式餐馆须符合一定标准,才能被认证为正宗的港式餐馆。
对于此类获认证的港式餐馆,香港特区政府可考虑在协调厨师人才培训、饮食原材料出口,以至低息贷款予业界人士到海外开设新餐馆等措施,予以扶持,待香港菜式征服世界各地的味蕾之后,再逐步建立一套媲美“米其林美食指南”的香港餐饮标准。
“黯然销魂饭”以外的美食宣传
其三,加强香港美食的海外传播力度。将香港美食全面推向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海外传播领域需要加强展示与叙述(Show & Tell)的能力。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韩国在美食的show & tell海外传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日本的《蒲公英》、《多谢款待》、《深夜食堂》,还是韩国的《大长今》,此类以本国饮食作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极大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的表现手法,一方面以Show美食的传播方式,让各国观众虽然看到的是萤幕上的景象,却像是吃了一顿色香味声俱全的飨宴。
另一方面则以Tell的传播方式,集中体现日韩两国各自浓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朴实无华、敬业爱家和充满智慧的日本人民、韩国人民的形象。日韩两国此类的海外传播,不但推广了两国的美食,更是对日韩两国文化的介绍和推广大有裨益,值得香港借鉴。除了著名影星周星驰在电影《食神》的“黯然销魂饭”之外,香港各业界需思考更多开发更多令游客“入脑”的本地美食。
文有尽而味无穷,香港若要进一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未来或许需要美食作为润滑剂,打造成知“食”分子之都。如果“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民众吃下的香港美食,感受的不仅是美味,还附带有香港美食所蕴含的歴史文化、社会环境,那不仅有助于增进“民心相通”,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游客前来香港品尝美食,为香港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内文分题为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