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当“算死草”的港铁 也谈一带一路商机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自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发展一带一路以来,泼冷水的言论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中国在发“中国梦”,最终只会倒钱落海。然而,向来精打细算,连小市民口袋里的一角几毫也要赚到尽的港铁,却表示一带一路长远会为集来带来机遇,厚著脸皮要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参与吉隆坡至新加坡的高铁工程。当“算死草”港铁也想分一杯羹,一带一路真的只是“有出无入”的蚀本生意吗?

(资料图片)

日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港以至西方舆论都充斥着不少怀疑论,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就刊登了一篇名为“One Belt, One Road - and many questions”的文章,质疑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动机,进而“忧虑”这项倡议会带来不少负面效果。

一带一路是盲目投资? 偷鸡唔到蚀揸米?

简单说说这篇评论,作者的脉络很清晰,就是中国的动机若然良好,那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反之亦然。据文章大意,中国的动机,一方面是借出口过剩产能以克服发展放缓问题,另一方面则透过资金援助以使沿线国家屈服在中国的霸权之下,一箭双雕。但是,作者认为这种心态可能会令中国提出苛刻的支援条件,乃至不顾沿线国家的真正需要而盲目投资,令沿线国家得建设而无用,因而无法偿还贷款,最后反而拖累中国经济体系——用粤谚总结,中国很可能“偷鸡唔到蚀揸米”。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新社)

要验证一带一路是否如该文的作者所述般,是一门极可能“累人累己”的亏本生意,不如看看港铁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众所周知,港铁管理层向来锱铢必较,自恃有“可加可减”机制的袒护,连小市民口袋里的一元几角也要“赚到尽”。但是,一家连几个铜板都不肯放过、眼里只有钱、钱、钱的企业,竟然也会谈一带一路──即是一些人口中“蚀硬”的生意,背后又是甚么道理?

隆新高铁招标 为何惹港铁垂涎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计划兴建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全长350公里的“隆新高铁”,其投资额估计达120亿至150亿美元,建成后载客量估计可达每年1790万人次。如此庞大的基建工程,除了涉及融资、设计、施工等需求,更包括竣工后的铁路营运、设备维护等等需要,在这些方面素有经验的港铁眼中,“隆新高铁”就有如一块惹人垂涎肥肉。

或因如此,港铁主席马时亨早前表示,有兴趣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联手竞投“隆新高铁”,只是“神女有心,襄王无梦”,中铁总称从未考虑与港铁合作,令厚著脸皮寻求合作的港铁惨食柠檬。除中铁之外,竞投“隆新高铁”的还包括来自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的企业。如果这个项目注定蚀本,甚至如一些人所指,协助外国进行基建投资,是一门“偷鸡唔到蚀揸米”的亏本生意,为何连一向睇钱大过天的港铁管理层,以至多个国家的企业,也要争相参与?

在“一带一路”规划下,中国高铁出口将迎来更多机遇,但东南亚的政局也为高铁带来不少变数。(路透社)

当然,任何生意都有风险,但正如港铁主席马时亨所说,“一带一路一定会带来很多机遇,但港铁同时很小心”——但“小心”不代表要绑手绑脚。危与机,从来都是双生儿,香港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中,准确地判断了中国国情发展,利用国内政局转变的机遇,一再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反而回归后,出于“被规划”一类的迷思,社会对国内国策发展,抱持过多不必要的怀疑,甚至有避之则吉的趋向,错失了不少发展机遇。对于香港是否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泼冷水的人也不在少数,至于这是否合理怀疑?只打谋利算盘的港铁大概作了最佳示范。资源、知识与经验的累积,时不待人,这点值得还在抱着怀疑论的港人深思。

马歇尔计划珠玉在前 一带一路却注定失败?

事实上,如果一些香港人仍对一带一路有疑问,不妨看看另一个类似的成功经验,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协助欧洲重建复兴。根据一般理解,马歇尔计划不只对美国有利,助美国企业开拓庞大的欧洲大陆市场,更有助欧洲各国从二战的颓垣败瓦中恢复过来,应该算是好事一宗、合理交易。

在2014年底已刊文分析一带一路的《外交家》(The Diplomat)编辑 Shannon Tiezzi,则把一带一路与马歇尔相提并论,认为两者同是以经济力量,确保外交政策与国际影响力的手段,而且须补充一点是,相比马歇尔计划的排他性,一带一路却有更强的共容性。就连一些国内学者也不讳言说到,中国要参考美国援助他国经验,如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政治系白云真教授就说:“中国既需要一如既往地发扬颇具特色的自身援助经验,也需要创新性地借鉴美国等国家对外援助或发展合作的成功做法。”

港铁的可加可减票价调整机制,一直被批为“只加不减”。(资料图片)

信“末日博士” 不如看“赚到尽”的港铁

但为什么马歇尔计划没有问题、甚至是成功例子,但却判定一带一路注定要“倒钱落海”?这大概与西方的偏见有关。抱持这种西方思维的评论者,早在中国开放改革之初,已大拨冷水,部分人更曾认为中国要发展起来,需要的时间大概要以“世纪”计。现时他们普遍看淡一带一路,除了秉持对中国一贯的负面评价外,同时也是在质疑沿线国家的发展能力,认为中国是在资助扶不起的阿斗。加上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威胁、地区关键大国的掣肘和价值观差异等挑战,一带一路注定失败——一如他们在40年前低估中国的发展可能性。

因此,要理解一带一路是充满商机的大生意,还是满布地雷、必蚀无疑的买卖,与其看一些长年唱淡中国、却又不断睇错的“末日博士”在纸上谈兵,不如看看“唯利是图”的港铁,是如何分析一带一路的危与机,可能更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