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港铁加价加到尽 马时亨愚不可及!
港府与港铁日前公布票价调整机制检讨结果,最为公众诟病的可加可减机制丝毫未变,只是推出一些小恩小惠的所谓优惠。港铁拒改可加可减机制,表面上是“在商言商”,但港铁根本不是一家纯粹的商业机构,而是由港府作为大股东的公共资产,更是享尽交通政策倾斜优惠的“国企”,若港铁未理社会对票价高昂的怨气,只求“赚到尽”,逼使社会全面检讨应否让港铁继续予取予携,只怕港铁将为了眼前小利,输掉未来的发展空间。
去年3月,港府要求提前一年与港铁检讨票价机制,公众曾期望港府“主动出击”之下,会为被讥为“有加无减”的港铁票价机制带来突破,可惜的是,周二(3月21日)公布的结果,令公众期望愈大,失望愈大,因为可加可减机制并未有变,只是将计算公式的其中一个元素,作小修小补式微调,即是将“可加可减”票价调整公式所计算的结果,略为扣减0.6个百分点,实际上对票价加幅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
票价优惠取巧 打折实为加价
与此同时,港铁亦推出一些所谓的“优惠”措施,例如将现时回程车票九折的优惠,改为每程车以八达通拍卡可享97折。但有心水清的乘客计出,这项优惠根本是取巧,甚至是明减实加,例如现时中环与大埔的港铁正价来回票价是$36.2,现有回程九折优惠,实际车费是$34.4,但在新的97折折扣下,乘客所付车资不减反加至$35.2,变相加价了近2%。而且这项97折优惠,只会维持约半年,之后就回恢复正价,港铁所说的折扣优惠,现实上却有几“优惠”,公众心里非常明白。
港铁主席马时亨解释,这个方案是“绞尽脑汁”,平衡了股东、乘客等的不同诉求。但这个说法,根本愚不可及,反映马时亨并不明白,港铁到底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港铁多年来坚拒改变可加可减机制,其“挡箭牌”是此机制是当年地铁和九铁“两铁合并”时,港府答允的协议内容,而港铁作为上市公司,就应该在商言商,依足机制加足车费,好向小股东交代。这个说法可能是反映事实,但并非事实的全部,还有两个事实,港铁的管理层必须认清。
港铁实是“国企” 市民才是“股东”
其一,港铁并非一般的上市公司。根据港铁的股东结构,其超过七成股份由港府持有,而港府是代香港市民持有这笔公共资产。若说港铁要顾及“股东”的利益,最大的股东利益本来应该是香港市民的利益。而现时香港的其中一个社会怨气来源,就是香港的物价、特别是港铁票价高昂,更是在港铁公司赚取丰厚利润之下,仍按可加可减机制不断加价,令市民──亦即港铁真正股东的生活百上加斤,但港铁对此却未加理会,试问作为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岂有如此欺负股东之理?
其二,港铁并非一般的商业机构。港铁经常说要“在商言商”,但港铁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并不是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而茁壮,其成长、发展的养份,是来自港府的交通运输政策,明显地向港铁政策倾斜,除了提供铁路沿线的土地发展权,以至透过公帑提供直接补贴,更关键是定下了以铁路为骨干的运输业发展策略,才令港铁可以胜过其他公共交通服务营运商,在香港的交通市场中一家独大。甚至可以说,港铁一边尽享政策的优待,一边又说要“在商言商”,根本是一个搬龙门的说法。
港铁一边尽享政策的优待,一边又说要“在商言商”,根本是一个搬龙门的说法。
只顾眼前小利 谈何在商言商
因此,港铁既非一般的上市公司,更非一家“在商言商”的商业机构,本质上是一家靠政府政策而存在的“国企”。但是,公众并非要求港铁像传统刻板印象中的“国企”般,过著年年亏损要靠政府补贴过活的日子,反而乐见港铁经营有成,赚取利润,但既然港铁利润已极之丰厚,如去年已赚取了过百亿元,本来就有更大责任思考如何更好地回馈社会,特别在公众最为关切的票价问题上,回应社会诉求。
如此才是真正的“在商言商”,因为港铁的发展,有赖港府政策的倾斜,若公众对港铁的怨怼日增,觉得港铁管理层未负上其应负的社会责任,逐步形成民意压力促使港府改变现时对港铁的倾策优待,无论是在港铁的物业发展计划加入更大限制、对港铁的路线拓展加添更多制肘,甚至重新考虑是否将港铁分家或引入新经营者竞争,那么港铁今天藉著倾策优势坐享厚利的格局,势必被推倒。
承担社会责任 最符港铁利益
因此,若马时亨等一众港铁管理层真的懂得“在商言商”的道理,就应该在票价上提供一些更实实在在的折扣优惠,更应该主动审视整个票价形成机制,例如引入与利润水平挂勾的条款,甚至在达到一定利润时就为票价封顶,以重新赢取公众对港铁的信任与尊重,这样才是港铁真真正正的长远商业利益所在。
但港府亦应该有所绸缪,若港铁管理层真只看见眼前的小利,年年加价加到尽,政府除了应该思考如何委派更适合的港铁管理层人选,以守护真正的“股东”利益,更应该深思是否应该直接回购港铁,重新整顿。虽然回购港铁势涉数以百亿元计的公帑,但政府既有九千多亿元的雄厚储备,且更有条件为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费过高的大山,既消解市民的怨气,更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市民特别是中产与基层改善生活,将港铁赚过头的利润,重新分配到各个社会领域。如此划算的买卖,难道政府连想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