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屋邨学校扮名校 最苦的不只是家长与孩子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有屯门小学的小一简介会问家长是否中产、是否以车代步,甚至是否专业人士,惹来部分家长不满,认为学校歧视基层家庭。但现行的学位分配机制,津贴小学根本难以拣学生、拣家长。只是回归以来,政府的人口估计一错再错,一时高估,一时低估,令学额不是过度供给,就是供不应求,以致出现彼时学校拉客、此时家长扑位的乱象。随着学位“市场”变幻莫测,更令家长、学校的关系扭曲,出现了种种畸形状况。

香港路德会增城兆霖学校的小一简介会问家长是否中产、以车代步等,引起家长不满。(简介会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小一入学查家宅“你是中产吗?” 简介会揭资小疑违规办国际组

现行派位机制 学校难“拣学生”

对校方而言,希望拣学生、拣家长,择优而教,背后动机不难理解。但在现行的派位制度之下,学校根本没有多少拣择的空间,因为在首轮的“自行分配学位”阶段中,学校除必定要取录在校就读学生的弟妹或学校员工子女之外,其余学额只会按计分制,即家长是否校友、教友等条件评分,与家长是否中产、是否专业人士,根本没有关系。简单来说,若家长只是个住在㓥房的失业人士,但他是该校校友、所属办学团体的教友,其子女仍极可能在计分制下有足够分数入读该校。

在“自行分配学位”阶段结束之后,则是统一派位阶段,这个程序之所以被称为“大抽奖”,因为这确实是随机编配学位,虽然家长在排序选校方面有一定的策略性,但说到底,无论对家长或学校而言,子女派了甚么学校、学校收了甚么学生,一定程度取决于运气。至于在大抽奖之后的“叩门”阶段,校方虽可以有更大自主权拣学生、拣家长,但由于当局规限下,叩门学位数量根本少之又少,学校就算想拣,又拣得几多?

虽然如此,不少学校仍乐此不疲地装作拣择,说穿了只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人口政策不彰之下的扭曲现象。

为纾缓本地生与跨境生争学额,教育局第4年推跨境专用校网,不过北区、屯门等专网提供的学额均比去年减少,反而青衣及东涌则增多至1025个,占整体跨境童校网学额约3分一。(资料图片)

政策失误酿杀校潮 教师“跑数”自救

一方面,校方扮作拣择,相当程度是攸关学校的“生死”。须知,由于港府在2001年大幅高估新来港学童,大建新校大增学位,加上出生率下降,以致在2004年出现杀校缩班潮,当时不少弱势学校为求生存,于是想出种种“奇招”来招生,出现了老师上街派单张,甚至要北上招生等等怪现象。

而今次被指“歧视”基层家庭的学校,当年就曾处于杀校边缘,要与另一家同样收生不足的学校合并才逃过厄运,故可以推测,该校的“中产包装”策略,就是杀校大潮的滥觞,就像该校要求家长有“期望升上英文直资中学”的准备,大概就是透过鼓吹学生入读收生标准较资助英中低,但亦以英文授课的直资中学,提升学生入读“英中”比率,以“做靓盘数”,营造毕业生升读英中比率不下传统名校的表象,并借此吸引为小一选校烦恼的家长。

延伸阅读:路德会增城兆霖学校澄清非“择优而教” 如引起家长不快致歉

新界不少村校被杀校后,校舍丢空多年,校园杂草丛生,设施亦已老化。(黄宝莹摄)

与此同时,在杀校大潮中,学校亦明白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如果学校予人“有教无类”的印象,取录有特殊学习需要、草根阶层、跨境学童较多的,或许会令一些家长担心会影响校风以至子女的学习进度,故在“大抽奖”阶段未必会选择这些学校。如果学校渐渐沦为一般家长都不愿选择的学校,即俗称的“宝校”,令该校收生人数减少、甚至收生不足,便很可能要面对被杀校的命运。

因此,如果学校能够营造出学生都是有质素、有水准的形象,令一些家长亦觉得这家学校有“名校”的风范,反而会更千方百计入读这家学校,甚至因为报读人数增加开设更多班别,进一步远离杀校死线。而今次被指歧视的学校,其实早年和另一家收生不足的学校合并,才避过杀校命运,如今却摇身一变,以“名校”姿态示人。

因跨境学童年年增加,北区小学竞争激烈。(黄永俊摄)

双非大潮学位不足 学校“吊高嚟卖”

时移势易,当年苦苦支撑险些被杀的学校,在近年终逢双非甘露,随着收生人数回升,终脱离杀校之险。惟在双非涌港年间,政府竟再次错估人数,严重低估小学学额需求,令整体学位供不应求。

但当这些儿童步入小一入学年龄,小一学额却没有明显增加以作配合,如今年入读小一的适龄学童预计约66,200人,但官立及津贴小学学额只有48,480个,就算一些小学之后会再额外加班,但只要是一些名声较好的学校,都必定会出现“争崩头”的现象,校方则可利用家长的焦急,乘机加码催谷该校入学竞争激烈、学位难求的“名校”形象。且其后港府以行政措施阻截双非来港产子,令婴儿出生数字自2013年起大幅下跌,故当局不愿意加开更多固定的学额,只是按每年实际情况弹性地加位,却苦了为子女入学问题烦恼的家长。

学童人数势再减 杀校如头上悬刀

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经历过杀校潮,受过前些年竟然要“出街拉客”之苦,由是培养出“忧患意识”,故此,就算现时生源充足,他们也没有一丝松懈,将心思都放在如何招揽更多学生之上。因为教师都明白,双非大潮只是一时,随着近年双非被禁,学生入读人数将再次下降,故学校都借此机会图尽快“升band”,以防在不久将来再次要面对“双非断龙”、杀校大潮重临时,再次陷入饭碗不保的危机。

故家长与其责怪学校“歧视”,其实造成这个现象的,除了政府的杀校政策扭曲了学校的办学策略,要花更多心思“搞花臣”,以求生存防被杀;而且人口政策缺失以至学位安排不周,更加剧了这种扭曲现象,备受外界指摘的学校,其实有苦自己知。但香港政府的一众高官,又有谁人理会并著手纠正香港教育的畸形现况?有谁理解家长、孩子与学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