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村校有其价值 政府该“放下屠刀”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01》报导古洞公立爱华学校荒废多年,现只靠村民自发修葺。在杀校前花上百万公帑翻新的簇新校舍,现已残损,可谓白白浪费宝贵资源。类似情况恐非孤例,这反映政府当年的村校政策有欠周详。随着小一入学人数回升,出现不少复办村校的呼声,政府应“放下屠刀”再思其村校政策。

照片摄于香港新界一所荒废村校。该学校被荒废多年,校内原本被弃置了一座钢琴,但后来被拍摄人士破坏。不少废墟摄影爱好者不愿公开拍摄地点,避免不守规则的摄影者破坏废墟。

悲剧一:政府错估人口 村校乃政策失误牺牲品

事实上,教育局一直未就村校作明确定义,一般而言,村校就是指位处偏远郊区、供邻近村民子弟就读的学校。现存的村校就只剩下二十间。

可以说,当年村校“被杀”,乃是历史悲剧。不少论者指出教育统筹局(现称教育局)在2003年推行“杀校”政策的主因要有二:其一、政府财赤;其二、政府在2001年错估人口,大量兴建千禧校舍,造成剩余学额。虽然政府所定的“杀校”准则适用于全港学校,但村校却是首当其冲。

教统局在 2003 年提交立法会的《统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学》讨论文件中,就有多处针对村校。文件除了指出村校“收生不足”、“成本超额”、“复式教学”(每班有两级或以上学生)等问题,也指出村校设施“远低于标准”、未能挽留“合资格”、“经验丰富”的教师。诚然,取缔“复式教学”、控制成本实属合理,但文件对其错估人口只字未提,无疑对村校有欠公允。

教育统局在讨论文件中订立的准则在当年也惹来争议。文件规定学校 2003 年小一收生须达23人(且成本低于全港学校平均水平的150%以下),如未能符合准则,即须于下一学年停止招收小一学生。惟村校的地区偏远,本就少收录外来学生,教统局突将小一收生人数标准由 16 增至 23 ,实在是杀村校一个措手不及。上文提及的古洞公立爱华小学当年就因小一收生离标准尚欠一人,在2005年完成翻新工程后,在2006年“被杀”。不少村民、毕业生都为之惋惜,更令公帑枉花。

悲剧二:村校有其独特价值 政府未有全盘考量

除了突增收生人数标准惹来批评外,当年教统局也未有对村校的价值作通盘考量。村校的教育价值、功能主要有三:

其一、村校是未能适应常规学校、又未能负担直资、私立学校学生的另一选择。现时政府的办学理念在千禧校舍最可反映,也就是发展集约、大型的校舍,然而,这种设计却造成师生疏离,令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未得充分照顾,非所有学生所能适应。

相反,村校一般以小校形式经营,师生比例较低,师生关系相对密切,更能为学生提供个别照顾。八乡中心学校就是成功例子,该校当年由“同益公立学校”、“石湖学校”两校合并而成,两校也曾处于“被杀”边缘。现时该校的师生比例低,教师能花更多时间指导学生,有利其发展非华语教学。现时,该校学生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英国、美国、索马里等地。学校除招收本区学童外,也吸引其他地区的非华语学生来就读。须知道,若其当年“被杀”,香港则丧失了一所具特色的“平民国际学校”。

其二、村校可让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童原区就学。同样以八乡中心学校为例,其为当地的少数族裔学生提供原区就学的机会,免于颠簸车程。若学校当年被杀,当地的少数族裔学童便需远赴九龙的非华语学校上学,白白浪费时间在车程上。

其三、村校本可作收生“缓冲”,以应突然增加的学童人口。随09/10至14/15学年小学入学人数逐年回升,北区出现“学位荒”,可见当年教统局缺乏远见,未有预示村校有“缓冲”的作用。以北区的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为例,学校本来只有一班小一学生,但于2013年9月,则加至3班。虽然2012年《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进度报告书》政府决定拨款为 6 间乡村学校建新校舍、增加学额,然而,北区的学额仍旧不足。

村校校舍乃宝贵资源 政府须研究复办村校

前文已提及村校的种种意义、功能,也就是说明政府旧有的村校政策有欠全面。在2015年,审计署曾批评政府浪费空置校舍;在空置校舍之中,村校为数不少,政府可再思复办村校的可能性。

首先,面对小一入学人数上升,政府可在学额不足地区复办村校,纾缓当区学位短缺问题。按教育局数字,明年入学的跨境学童人数料将再上升4000人,达至高峰期,惟学额仍不足以应付需求,北区的情况犹尤其严重。政府大可修葺空置校舍,复办已“被杀”的村校。事实上,在 2013 年北区跨境学童人数上升时,已有不少北区区议员、校长也提出此建议,当时教育局主张于现有学校扩建,而未有采纳方案。现时学额空缺的问题迫在眉睫,政府须再思这方案的可能性。

其次,若有办学团体能善用村校校舍,政府大可予以支援。例如屯门的乡村师范学校在“被杀”后,就有教学团体在屯门的村校原址,利用学校邻近自然环境的优势,实践“情意自然、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等教学理念。虽然学校一直资源紧绌,但仍保持一定收生数量,政府大可考虑以不同方式支援这类学校发展。台湾方面,也曾有地方政府以“官资民营”的方式支持另类教学,其经验可作政府参考。

教育局一直被批评缺乏远见、思维单一。2003年的“杀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看见,误杀村校带来的种种影响,即为一例。有关当局须从爱华小学与其他村校遭仓猝杀校这事件中汲取宝贵教训,善用校舍资源,以补现行政策对特殊需要学生,以至整体学额上的不足,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