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议|不只赴京开会 港区人大政协要做得更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两会”周末开幕,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赴京出席。今年“两会”是新一届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的首次会议,不少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属于“新丁”。

他们不少人准备提出建议,例如当中的民建联成员争取放宽香港会计业界在内地执业门槛、为“两地牌”车主提供更多便利等,经民联成员提出将香港发展成“亚洲医疗健康产业平台”等15项诉求,工联会成员亦将提出允许香港政府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买房作公共房屋、取消港澳台学生豁免修读“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倡议。

观乎部份提议可取,惟过去亦有提案的质素没见得高。而且除了在“两会”前后露面曝光,港区人代、政协委员日常亦要做好本份工作。近年内地全国与地方级人大、政协已相继推出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我们同样应该做的更多。

设置办事机构 便利日常履职

目前本港没有设置配合港区人大代表的工作机构,既增加了各代表、委员的整体协作难度,也会减低其履行职务与对外联系的效率。譬如过去有的港区人大代表参与内地考察活动,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来代为组织,而不是由一个本港工作机构跟进负责,执行起来可谓废时失事。

参考内地全国人大代表往往由对应的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工作机构提供行政支援,香港可以考虑用秘书处或别的形式,为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设立具备官方地位的办事机构,便利履职工作。

今届“两会”召开之前,行政长官李家超先后与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举行座谈会,据报他提出有意建立让特区政府能跟两者“恒常沟通”的平台。设置了办事机构,不但有助港区大代、政协委员与政府沟通,与内地联系亦有了专责行政支援。若参考行政会议秘书处、立法会秘书处,办事机构可由港府拨款负责。假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全国政协在港设立分支机构的话,便得留意是否符合《基本法》第22条的相关规定。

公开工作资讯 建立互动平台

除了加强与港府及内地恒常交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应该加强与香港社会的互动。内地人大、政协近年开始利用社交媒体或其他数字化手段,公开自身履职行为,可惜港区成员未见透明。就以“两会”上的建议、提案为例,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开会前后接受传媒访问、撰写文章的内容,基本已经是容许外界管中窥豹的唯一途径;连这些项目的详细措辞、有否真正被提交上去,以及有否获得来自中央机构什么回应,也只能由他们后续主动公开交代。

甚至是整体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于历年“两会”期间的建议、提案总数,乃至个别成员在“两会”上的出席或缺席情况,全部皆非一般人能够轻易获得的资讯。既然他们“两会”期间建议、提案尚且是如此欠缺透明度,那就遑论在闭会期间的情况。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机场集合,前往北京参与“两会”。(张浩维摄)

去年港区代表邝美云提出《设立港澳人大、政协网站的建议》,希望能够像其他地方级人大、政协组织一样拥有独立官方网站,全面报道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成果,这个建议对于让公众掌握两者履职情况相信有可取之处。故此,新成立的办事机构可以参照内地省市的“数字人大”、“数字政协”方案,搭建一个线上平台给港区代表、委员们可以即时更新履职行为,并且能够跟群众展开双向的互动交流,以及调查、收集意见作为日后建议或提案的基础,借此提高代表、委员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起出监督和促进履职的效果。

整合履职报告 鼓励积极履职

最后,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要求呈交的期末个人履职报告,以往毋须对外发表。尽管部分人自愿公开,然而为了更公开透明以及鼓励积极履职,应该设计一套机制以整合评核。例如参照全国人大、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形式,由港区人大常委或代表团长及港区全国政协副主席,分别领头拟备一份评估全体港区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工作的年度报告。

报告内容都可以在办事机构的网站公开,甚至乎每名港区人代、政协委员出席了多少活动、多少会议,也应该让公众知道。正如内地部分地方级人大硬性要求代表出席一定时数的学习培训活动,否则就会由办公厅刊告公示以为惩戒。姑勿论我们是否需要奖惩机制,但能够鼓励港区代表、委员积极履职的安排,必然是值得采用。

中共二十大正式开幕,习近平发表讲话。(央视网截图)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只是国家给予的荣衔,更要完成匹配的履职责任。尤其是香港已进入“一国两制”的新阶段,现在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重建内地与香港政治互信的关键期,一众港区代表、委员没有理由可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