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由“财赤1398亿”说起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星期三(2月23日)发表《财政预算案》,预算本年度(2022至23年度)财政赤字1398亿,财政储备8173亿,相当于政府12个月开支,或者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28.9。加上陈茂波再花三百多亿派发消费券,有些人自然忧虑库房早晚“粮尽弹绝”。
先由赤字说起。1398亿这个数字算是已经美化,因为当中计及了660亿元发债收入。撇除不计,赤字便是2058亿。
财政预算案的综合盈余/赤字向来有两个计法,一是已计入债券款项,另一个是未计入债券。根据前者,过去四年之中三年都是赤字预算,只得2021至22年度有189亿盈余。但如果不计债券收入,则连2021至22年度也是录得162亿赤字,四年全红。
发债养工程之路走了廿年
在2019年发行绿色债券之前,政府对上一次发债用于基建工程,已经要数到2004年的60亿五隧一桥以及200亿环球债券。当时香港正在经济复苏,预算赤字由前一年的771亿大幅收窄至134亿。但由于唐英年为香港政府进行首次发债,涉及二百多亿收入,库房因而录得120亿盈余。唐英年当年在《预算案》中提到,“政府所发行的债券,是需要偿还的贷款。除去债券的数额后,综合帐目预计录得134亿元赤字”。
2004年后政府未有发行新债,综合帐目计入债券款项的都是偿还支出。数目不大,只是在个别年份令盈余赚了少,或者赤字稍增。而当年发行的环球债券,最后一笔、值15亿元的款项已在2019至20年度全数清还。同年,政府发行首批绿色债券,将借来的资金放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用于“具环境效益的政府主要工务项目”,因此自2019至20年度起,只要计入债券款项,财政赤字便有所收窄。
陈茂波原意绿债每年发行100多亿,但一年后已经加码至每年借入300多亿。到今份《财政预算案》,他再提出新的基础建设债券,收入同样拨归基本工程储备基金。既没有“绿色”两字,相信代表资金不限于环境效益。绿色债券加上基建债券,政府预计每年可录得650亿元收入。由此可见,发债兴建工程不是新政策。
简单而言,发债就是调用未来资金,解决目前所需。而财政储备恰恰相反,是运用以往资金,应付现在开支。虽说相反,但两者的本质都是透过灵活调用资金,发挥更大效益。现在资金有余,与其找个地方花掉,何不在明年用在有需要的地方?预期三、五年后的收入有多,何不现在提前支取,赚取合理回报或者促进社会效益?
债券只要适当地发行及运用,是当代公共财政的重要工具。美国、日本、新加坡也如是。当然,目前的高息环境未知何时改善,发债在财政上有效益有多大,是陈茂波要计算清楚的事。但香港由唐英年的一次200亿环球债券,到陈茂波每年650亿工程债券,走了接近二十年的时间。而且到了今天,规模也只是每年650亿,预计占本地生产总值不足百分之十,无怪乎有人把香港政府的财政纪律严谨负面地形容为“守财奴”。
被消失的“12个月政府开支”
香港经过了四年、涉及超过4千亿的财政赤字之后,现今仍然财政储备超过8千亿。有人说是“仅余”8千亿,言下之意,好像8千亿只是很少钱。
8千亿储备相当于政府12个月开支,比起2017至18年的28个月水平当然是少了很多。但不是现在太少,只是五年前太多。梁锦松上任后第一份《财政预算案》将财政储备水平定在政府12个月开支,唐英年上任后第一份《财政预算案》维持这个长远目标,同时预算未来五年只维持于7个月至10个月。
但现实是库房一年比一年“水浸”。在2007年,唐英年发表第四份,亦是他卸任前最后一份《预算案》时,储备水平已上涨至19个月,更把“相等于约12个月的政府开支”明文改写成“政府的目标是维持充足的储备”。曾俊华任内九个多财政年度,全部维持在19个月至25个月水平。12个月这个长期目标,下场跟“八万五”一样。
抗疫、临时医院、两轮保就业、三轮消费券,经历这三年大额开支之后,财政储备仍然相当于12个月政府开支,不是“仅余”而是“坐拥”8千亿。政府多一点钱不是坏事,但与此同时,香港愈来愈多贫穷人口,住在㓥房的人不计其数,轮候公立医院的服务动辄以年计。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下,还在忧虑财政储备是8千亿抑或1万亿,是12个月还是14个月忧虑,岂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