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健康可以更进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特区政府在星期一(12月19日)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当中订立的四个主要策略是:“以预防为重(oriented)”、“以社区为本(based)”、“以家庭为中心(centric)”及“早发现早治理”。官员表示希望能够借此改善市民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提供便捷、连贯的医疗服务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医疗系统。

《蓝图》初步建议政策措施主要围绕五个方向,包括建立社区基层医疗系统、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管理、整合基层医療健康资源、规划基层医療人手与改善数据互通及健康监测。不过,大部分措施并无实施时间表,仍然有待后续的计划和咨询,而官员被问及牵涉公帑或政府资助水平的时候,亦表示未有详细财政数字及细节。

12月19日,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卢翊铭摄)

落实策略需要超越医改

《蓝图》策略方向无大问题,但是仍须克服内容基本只看重医疗系统的限制。譬如真正的“以家庭为中心”并非单纯分派“一人一家庭医生”了事,它理应审视旁及亲属或同住家人的健康数据,借此查出家族病史遗传情况、居住环境跟疾病关连等问题。无奈更好做到这点,单靠医疗系统改革绝不足够,还得户口、房屋等其他政策部门的配合才行,可是《蓝图》似未触及有关领域。

就算是推进较多的“医社合作”层面,《蓝图》重心也是放在理顺转介流程,对社会服务、社区组织的独特角色落墨较少。将“以社区为本”局限于“加强及整合社区层面上的基层医疗资源”,结果可能只将开展医疗场景由医院推往更前线,变相拉长轮候队伍而已。这样一来反有机会分薄社区推广健康知识或舒缓心理压力等独特功能,亦会使得医院治疗可以继续忽略病者所居社区需要,例如没有考虑辅佐设施可用程度或配药、覆诊地点距离等问题。

至于“以预防为重”的部分,《蓝图》现时明言主轴聚焦处理糖尿病、高血压,别的慢性疾病除了癌症有大肠癌、乳癌与子宫颈癌筛查等计划外,基本都是甚少以至全无谈及。当局选择鼓励预防上述在社会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建基于这样可以减轻公立医院的负担,但其余像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认知障碍或帕金逊症等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是出于成本足够让它们维持医院治疗的判断,抑或只是整体财政负担无法兼顾这些非最流行疾病,如此做法恐怕都不可取。

地区康健中心网络医生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或肌肉骨骼问题患者,可参加慢性疾病管理计划。(梁鹏威摄)

全民健康难免介入市场

而余下的“早发现早治理”,这个道理相信从来就没人质疑过。难道多数人真的察觉不到自身健康出了毛病、宁可拖到病情严重方才匆忙求医?实际上他们根本连前往健康检查闲余的时间与开支都拿不出来,私营服务费用异常昂贵、公营服务轮候期间冗长,加上整个社会生活环境迫人、贫苦悬殊严重,一系列因素限制了想去“早发现”病情也不行。在没解决这些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劝人“早发现早治理”,实在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

为了让基层医疗、全民健康的愿景成真,治港者必须负起更大的责任。公共医疗资源应该维持对低收入、弱势社群优先,不代表可用“共同承担”幌子逃避对其余人的责任。既然政府与个人的财政压力同样沉重,全民医保是否应该提上议程以便早作准备?想要鼓励健康生活、预防疾病,何以没有最高工时、健检假期之类措施配合?公、私营医疗服务的价格落差巨大,政府又是否只能像对住房或其他市场一样袖手旁观?

名曰“基层医疗健康”,但它从来不只是医疗和健康的事。个人健康牵一发动全身,社会治理亦无分别。人民医疗健康没解决好,社会经济生产力会受到拖累,甚至可能动管治根基;与此相对,市场上的一些既有现象或管治上的一些旧作法没作改变,对民众医疗健康的危害始终不会消失。唯有同时养好内外上下,长久健康才有望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