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买卖之外 巴塞尔艺术展对香港有什么意义?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走在湾仔会展中,周遭围绕高举手机拍画自拍的人,突然眼前一辆香槟车使过,往前看见一对外藉男女手持酒杯喝香槟看画,右方的风景却是大众席地而坐的景像。如斯情境,不少人都对其产生一种错置感。自2013年举办第一届起,一般大众对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各有批判,当中尤以场内的高档买卖,以及观众入场不断自拍与拍下艺术品的行径最受批评。第五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于上周六(2017年3月25日)正式落幕。我们可如何思考这个一年一度的香港艺术盛事?现时各界对于巴塞尔艺术展的批评又是否完整反映它的意义?

单就艺术品的形式去判断巴塞尔艺术展的好坏,实是过于偏颇。(黄宝莹摄)

展品反映大众心理与时代面貌

巴塞尔艺术展作为一个艺术展会(Fair),最大的作用在于构成艺术品买卖。一幅画或一件艺术品,可以带上巴塞尔展会,意味着它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若最后被收藏家收藏,对画家而言是一种肯定,因为不是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机会被带到巴塞尔展会展出。就如本地艺评人陈世乐(阿三)所言:“虽然这是一项商业活动,但有五湖四海的画廊、艺术空间来港,我们有机会看看世界级画廊、艺术家做什么。同时,大众要明白,某一些艺术品的美学合乎画廊的需求,某一类的艺术形式符合卖买要求,一件一件的适合卖买,松散的装置作品很难卖。”

【Art Basel 01导赏团】带团艺评人阿三:香港艺术家不输外国

一买一卖似是平常,却为巴塞尔艺术展带来“过多平面艺术品”、“作品用以衬家具、放office”的恶评。当然艺术品不止于平面,但不够多元包容,与展览质素以至展品的质素,却非直线的因果关系。我们随手画的火柴人是平面画作,梵谷的画也是平面画作,但当中的艺术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由此,单就艺术品的形式去判断巴塞尔艺术展的好坏,实是过于偏颇。衡量一件艺术品,以至艺术展的价值,有众多因素互为影响。

今年许多画作,都是色彩斑烂图案绚丽。(黄宝莹摄)

艺术品的价值,既有实在的交易价作衡量单位,也有无形的意义价值在内,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难以衡量,不但需要被时间考验,也需被放回艺术史脉络中显示其独特之处。而巴塞尔艺术展作为一个商业活动,它是最能直接反映市场供求需要的平台。每间艺廊选择为艺术家进行代理前,都会有艺术与市场价值两方面的考虑。哪怕许多艺术作品是给买家拿回家或办公室来装饰的,未必真的有“艺术价值”,但也不一定就是庸俗的存在。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往往亦反映出当下的时代面貌,以及大众的心理需要。根据艾伦‧狄波顿与约翰‧阿姆斯壮的《艺术的慰藉》中指出,艺术品可为人类带来心灵与精神的慰藉。今年许多出现于巴塞尔艺术展的画作,都是色彩斑烂图案绚丽,被人认为是“sweet and pleasurable”。或者正正反映出在当今严峻的世界政经环境下,人们心中所渴求的慰藉。

雅“俗”共赏 超越高档买卖的意义

向来艺术买卖市场只属“小圈子”玩意。参照巴塞尔艺术展于2016年的研究数据,2016年平均销售额的69%来自私人收藏家,而艺术成交量因环球经济而逐年下降。当中全球艺术市场于2016年的成交金额比2015年下跌11%,只有566亿。虽成交量不一定反映收藏者数目,但无疑收藏者只占大众的少数。而巴塞尔艺术展作为国际知名的艺术活动,一方面以进行高档艺术品买卖的终极目标,但在香港地区举行时,也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盛事。今年的入场参观人次高达七、八万人,星期六的门票更是一早售罄。虽场内有强烈的错置感:一边是高价买卖,一边是手持手机拍画自拍的大众,但巴塞尔艺术展的出现,既照顾到收藏者的需要,更成功吸引大众买票进场,一次过观赏到242间,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艺廊所选取的艺术品,无疑是为本地的观众带来一个新的艺术欣赏物理空间,让艺术品可被共同欣赏。

当然,作为一个商业场所,走在湾仔会展的感受,与走在博物馆时不尽相同;当中策展、构思、艺术品的选取不一定完善,也不一定能够借此宣扬艺术文化,而大众拍画自拍更不代表对艺术品有深入认识,进场也可能基于一种虚荣心理。但香港向来被称为“文化沙漠”,即使传统的文化艺术盛事已有一定受众,一直以来都难以将受众推向更大的规模。若然观众在观时能找到数件,甚至只是一件艺术品,能触动自己的心,感受到艺术之美,再而产生兴趣,亦可以是一次打破高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的契机。观乎近年不少年轻人甚至家长都热衷观展,正正说明了大众对艺术的排斥心态正在转变,这些大型艺术展会,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大众亲近一下平日难得一见的艺术品真迹,不也是好事一桩?

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品能被看见

除此以外,巴塞尔艺术展虽是一个商业活动,作用却不止于买卖,更促进了交易者、策展人,收藏家和媒体等文化交流与对话,让众多持份者共同参与。以现代艺术作为主打的巴塞尔艺术展,因其地位及专业性,因此获得收藏者信任,也吸引大量收藏家与大众到访,让艺术家的作品能被看见,从而产生交流与对话。

向来当代艺术家(尤以新进艺术家)的作品要被大众看见殊不容易。(黄宝莹摄)

向来当代艺术家(尤以新进艺术家)的作品要被大众看见殊不容易。纽约艺术顾问希瑟·弗洛(Heather Flow)曾说:“我认为,收藏家们会把更多的金融注意力放在较老的艺术家身上,而非新兴的当代艺术家身上。我觉得,大部分收藏家对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波动感到迷惑——这也可以理解。”如本文开始所言,能被选取放到巴塞尔艺术展的作品,往往是因为作品的高质量:作品经过许多有专业知识的人鉴赏、评估,才可被放到一个具有声誉的艺术展中。而巴塞尔艺术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令作品可于媒体及让大众共同欣赏的空间中展出,不单让作品及当代艺术家为大众认识,也促进艺术品买卖。根据Dr.Clare McAndrew的研究报告〈Art Market〉,有41%的艺术品成交来自艺术展会(fair)。对于许多艺术展会来说,展会是销售和培育未来交易的关键渠道,展会可以作为未来可能在其他画廊进行销售的开发平台,而艺术品的买卖与作品价格,则是艺术家建立声誉与地位的其中一项要素。由此,艺术展会与艺术家、艺廊、收藏家、行业专家、市场紧密相连,共同成长,最后构成新的艺术生态世界。

不少人认为艺术买卖会令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被剥削。当然不可否认有艺术家会因市场需求而单一作业。然而这不代表可笼统地批判所有艺术家都会因艺术买卖而改变创作方向,也不应笼统地概括,放到买卖市场的艺术品就是庸俗,例如被高价收购的梵谷画作也有崇高的艺术价值一样。而且,艺术提供快乐,激情,乃至新视角的刺激,这些意义最后都会让艺术超越金钱,成为人的精神财产。这些意义,都并全然因买卖交易而被抹非杀。

认清独特的香港位置与特色 再而寻求发展空间

巴塞尔艺术展作为一个世界驰名的艺术展会,指定香港作为巴塞尔与迈阿密沙滩以外唯一一个亚洲区域。国际性展览的进驻,不单为本地艺术家、收藏家和策展人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同时也肯定了香港的优秀之处,重申香港的独特地位。

不可否认,背靠祖国,使得香港于位置上变得不平凡。根据法国艺术品行情公司Artprice〈2016全球艺术市场年度报告〉,指出三大艺术品交易大国中,中国排行第一,交易额为48亿美元,售出91,400件拍卖品,占全球拍卖交易额38%。庞大的市场吸引国际级艺术展会选择香港,不单因香港有独特的地缘经济,同时因自身的历史背景,使得香港是中西文化结合的独特存在。

国际性展览的进驻肯定了香港的优秀之处,重申香港的独特地位。(黄宝莹摄)

因过往曾被英国统治,本地教育侧重于英语训练,令大部份香港人仍然习惯以英语沟通来往,无疑更适合举行国际盛事。而且,香港税率低、有好的法治、加上效率高、资讯流通,这四大要素都使得香港比上海、北京、新加坡都更有优势,足够构成香港强大的软实力,也是吸引国际级盛典巴塞尔艺术展来港举办的原因之一。而这些优势更应该加以善用,因为在回归之后的香港经历多次经济转型,金融服务与地产愈来愈主导,使得社会结构倾斜,也无充分发挥香港的软势力优势。巴塞尔艺术展在五年前选址香港,难道不正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让政府及市民大众重新思考为何这些国际盛事要选择香港?香港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又可以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这些都是政府及市民大众需要认清以及思考的问题。这些国际盛事实可有助我们思考香港的国际定位,再而思考自身的身份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