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近八万人入场 是否做着一样的“梦”?

撰文: 翟启豪
出版:更新:

第五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于上星期六完结,根据官方报告,今年的总入场人数近八万,比去年七万多人略有增长。场中不少作品以过百万美元价格售出,而随着中国私人博物馆和基金会的爆发,这些机构积极参加Art Basel也值得留意。佩斯画廊(Pace Gallery)总裁Marc Glimcher就说,今年接触到为数不少的私人艺术机构总监,令他印象深刻。

对于艺术,我们发的又是否同一个梦?图为 Rirkrit Tiravanija 作品《Untitled(do we dream under the same sky)》。(陈奉京摄)

中国买家仍是“大客”

Art Basel始终是一场买卖,衡量它是否成功,首先看的是参展艺廊的销售成绩。今年首次在“亚洲视野”(Insights)展区亮相的香港画廊“季丰轩”,展出美籍华裔画家李华弌的作品,创办人季玉年表示,展品在开场数小时便全部售出,并有博物馆与之商讨在博物馆中举办李华弌展览的可能性。根据Harper's Bazaar的报道,来自意大利的Galleria d'Arte Maggiore和俄罗斯的Galerie Gmurzynska,分别以一百万和一百五十万美元分别卖出Joan Mirò的《Femme, oiseaux (oiseaux dans la nuit)》和华裔超现实主义画家林飞龙(Wilfredo Lam)的作品。而艺术新闻网则整理出以150万美元或以上价格售出的十幅作品。

根据艺术新闻网的报道,以下作品均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在展会上成交:1,Roy Lichtenstein《Cosmology》 2000万美元艺廊:Lévy Gorvy2,Frank Stella《Lettre sur les sourds et muets I》 850万美元艺廊:Lévy Gorvy3,Lucio Fontana《Concetto spaziale, Attese》 650万美元艺廊:Luxembourg & Dayan4,蔡国强《游走太鲁阁》 380万美元艺廊:诚品画廊5,王怀庆《中国皇帝8》 350万美元艺廊:耿画廊6,Lucian Freud《Parts of Leigh Bowery》 275万英镑艺廊:White Cube7,Christopher Wool《Untitled(1998)》 250万美元艺廊:Simon Lee8,Robert Rauschenberg《Green Gauge (Spread)》 220美元艺廊:Pace Gallery9,Giorgio Morandi《Natura morta,1948》 146万欧元艺廊:Galleria d’Arte Maggiore10,Luc Tuymans《K》、《C》 各150万美元艺廊:David Zwirner

在今年Art Basel以2000万美元卖出的Roy Lichtenstein作品《Cosmology》。(Lévy Gorvy)

来自中国的买家依然是展场中的“大客”。自中国去年实施“人民币外流限制”后,相信很多参展艺廊对中国买家的购买力也有担心。不过有艺廊则指出,部分中国买家会透过海外业务和海外个人户口、外地友人的协助,甚至以分期付款等方式购买心头好。为吸引这批因政策问题而无法一次付款的买家,很多国外艺廊会设定较长的付款期限,根据Art Basel和瑞银集团(UBS)发表的2017艺术市场报告,大约40%的卖家所设定的平均付款期限长达60天或以上。

买卖以外兼具教育意义?

有人批评现代艺术虽能脱离传统的美学、技术和形式,却不敢脱离市场。从五年前Art Basel落户香港第一天起,对于它过于商业化的指责就从未停止过,今年也不例外。然而不少艺廊却认为Art Basel不只是艺术品的买卖场所,同时能聚集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互相交流和学习;加上过去几年,作为国际大型艺展品牌的Art Basel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既有一定的普及艺术欣赏的意义,也能培养新的艺术藏家,从而促使本地乃至亚洲艺术市场走向成熟。

Art Basel中其实也有不那么商业的项目,如展出先锋录像艺术的“光映现场”(Film),以及对一些重要艺术议题作探讨的“对话与沙龙”(Conversations & Salon)。今年的“光映现场”约有接近1000名观众,比去年超过1500名参观者下降了不少,但今年“对话与沙龙”吸引了2800名观众参加,比去年约2000名观众有所增长。

每个人逛Art Basel的目的和方式都不一样。图为Tony Oursler作品《Bernier/Eliades》。(陈奉京摄)

入场人数增长意味着什么?有报导引用耶鲁大学财经教授William N. Goetzmann于2010年发表的研究指出,“收入差距的增长会令整体的艺术品价品提升”(每当赚取收入最多的千份之一人的总收入提升百分之一,艺术品价格便会提高一成四)。入场的近八万人中,有多少能够进入“收入最多者的千份之一”,并对艺术市场形成影响?

对于Art Basel来说,观众增加不止是“捧旺了场”,因为除了向参展艺廊收取数额不小的参展费,门票也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但有人认为其门票定价很不“亲民”,无助于拉近艺术与普通市民的关系,而且这类型博览会本身缺乏主题,分区也只为了方便买卖活动,与“认识艺术”毫不相关。又有人指不少观众只是以“打卡”和“自拍”心态进场,如果要认识艺术,每年各式各样有主题的展览比起Art Basel更具“教育意义”。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2018时间:2018年3月29至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