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是如何成功争取
由传出“0+7”到特首李家超周五(23日)公布“0+3”,社会既是关注和期待,亦不无惊喜。但这不是一篇政情内幕文章,分析政府如何考虑“0+7”变了最后公布“0+3”,而是要指出“0+3”能够成事的条件基础,继而探讨将来走向“0+0”的路径。
近日社会积极呼吁政府放宽入境检疫措施,商界的声音尤其强烈,甚至要求“0+0”,有人更谓应由经济官员来决定。然而公共政策事关重大,后果要由全个社会承受,在没有足够基础下胡乱叫价,不能算是负责任。经济和防疫需要向来都是一个平衡问题,亦即如何在稳经济的同时不碍疫情防控,或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不碍经济活动。
疫苗接种换取承受能力
正如我们日前的分析指出,香港的医疗体系已通过了这一轮疫情的压力测试,而输入个案占比和数目有限,因此当局大有条件放宽入境检疫要求。在政府周五的记者会上,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更加明确地指出,由于本港疫苗接种率的显著改善,第三针由今年初的不足10%大幅度提升到77%,因此7月至9月的这一轮疫情“一直受控”,并较原本预期的情况为好,高见约1万宗后便逐渐回落。目前公立医院病床情况改善,非紧急服务正恢复至八成以上,成就了入境检疫放宽至“0+3”的决定。
换言之,“0+3”的成功争取并不是靠大声、靠叫价,而是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也是公营医疗体系的负荷能力足够。一直以来不乏声音批评政府“谷针”,但他们现在理应明白,正是“谷针”才能帮助香港联通世界、走向复常。目前一老(80岁以上)一幼(11岁以下)的三针接种率分别只得五成多及两成,香港若要进一步开放,疫苗屏障必须加强。而那些滥发“免针纸”的医生,更正正是在阻碍社会建立防重症屏障、拖慢复常,必须依法打击。
至于提高公立医院的承担能力,其实也有赖私家医院接收转介病人。但须记得的是,转介情况乃在卢宠茂公开批评之后才得到改善。故此香港若要进一步开放,争取早日实现“0+0”,如何加强公立医院能力、调动私立医院资源,亦应为各界重点。
0.6%隐形患者的风险可控
要走向“0+0”,我们必须看科学数字。根据卢宠茂的估计,每1000个机场抵港人士中约30人为新冠患者,其中24人(即八成)可在抵港检测及三天“黄码”期内找出,继而截断病毒流入社会;三天后虽然“黄码”转“蓝码”,但由于抵港人士仍须在第四及第六日进行核酸核测,因此可找到余下6名患者。
若然实施“0+3”后机场抵港人数增加两至三倍,那大约会是每天1.5万至2万人。以上述比例计算,亦即90至120名隐形患者会在四天“蓝码”期间在社区活动,风险可控。若然香港一老一幼的疫苗接种率提高,而外围疫情又持续降温,令入境人数中的患者比例再次减低,香港届时自然有条件“0+0”,承受个案流入社区的风险。
日本和台湾将分别在10月11日和13日对外开关,而且入境后可在餐厅用膳,某程度上比香港更为开放。不论是方便市民外游,抑或吸引海外旅客,朝向“0+0”必然是社会整体的目标。做好内防扩散、建立一老一幼的防重症屏障、提高医疗体系能力等是各界当下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0+3”何时实施?
9月26日早上6时起。
“0+3”安排是怎样?
海外或台湾抵港人士不用再接受酒店检疫,只须在抵港首三天接受“黄码”的出行限制,包括不能进入食肆、酒吧等场所,并在抵港首七天内定期进行核酸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