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榄复办、疫后复常 体育“五化”要多局联手
特首李家超周二(16日)参观香港体育学院,视察训练设施,与教练和精英运动员交流,了解健儿体育和学业双轨发展的情况,并重申政府成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加强香港体育的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观乎现在精英化渐入佳境、政府亦将复办多项国际大赛,致力重推盛事化之时,相比之下,其余“三化”仍要急起直追。
政府提出的运动“五化”可谓环环相扣。运动普及提升全民健康,亦有助社会提拔运动精英。运动精英需要长年培训和参赛提升技术,当中需要大量专业技术和运动医学和场地行政人才,专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政府,还要学界和商界支持,而商界透过产业化出售商品服务、经营球会等谋利。整个产业成熟,运动风气盛行,定可吸引更多人参与运动,他们亦更愿意把运动视为青年以至终身事业。
新冠疫情令市民更注意健康,驱使更多市民运动,但观乎近期调查,市民参与运动程度仍未算是热炽。香港青年协会旗下组织在去年10月访问500多名市民,结果发现近三成在之前半年完全没有做运动,逾四成表示每周最少做一次。另外,中文大学在前年一项对象达5,300名学生的调查指出,有两成多的高小及初中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运动,比率是国际水平的五倍多。
善用科技、地区资源推广运动
市民疏于运动原因众多,例如在个人层面,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令运动时间缺乏;在资源层面,康体设施数目低于《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市民不够地方进行集体运动,更助长炒场行为,本来廉价的球类活动也变得不廉价,而且难以培养定时运动的习惯。
政府要落实运动普及化,最基本是要让市民容易做运动并成为生活一部分。这看似老生常谈,但随着电子科技发达,政府多了板斧鼓励民众,例如过往的“日日运动半个钟”目标流于口号式,但若市民可以透过手机应用程式把步行记录下来,政府按成绩给予奖赏,市民运动诱因相信会更大,犹如绿在区区的积分换领奖品计划般。当他们培养习惯和锻炼身体后,会更愿意接触其他运动。
在场地方面,政府推出了《开放学校设施推动体育发展计划》,但新冠疫情和部分学校担忧借场衍生的意外和维修问题令参加的学校数目未如理想。若然政府能承担保险或补助部分维修费用等,有助学校放下疑虑。另外,诸如攀岩、躲避盘等新兴运动项目占用场地面积较小,适合香港发展。
“五化”要有目标 产业化放眼大湾区
产业化和专业化同样是本地运动发展的缺失。文体旅局局长杨润雄日前表示会进一步研究体育向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培训更多专业教练,但局方要做的事还有更多。
诚然,香港的运动产业要追上欧美的规模仍是天方夜谈,但绝对有空间走出香港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例如政府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以至邻近国家地区洽商合办联赛。其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区内城市“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加上2025年粤港澳将承办全运会,这正是港府联系区域运动产业的机会。有了政府牵头,商家就可顺势在区内亿计人口寻找商机,尤其是运动商品、媒体转播权、运动旅游。
香港运动发展沉寂多年,终于摸索出“五化”道路,下一步要问的是,“五化”去到多少才算达标?设定目标的好处,是政府就可联同商界计算投入多少资源,日后亦能评估成效,一如其他部门为工作设绩效目标般。在精英化方面,香港体育学院对精英运动员设有成绩目标,但在产业化方面呢?近日公布2020年香港全部体育及相关活动占本地GDP的1.9%,比疫情的2019年收缩一成多, 政府会否有计划在何时回到以至超越疫情前的水平?至于普及化、盛事化、专业化又有否目标?回答问题的政策局除了是民体旅局外,还有相关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