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区域赛事促进运动盛事化、产业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港队在东京奥运报捷,特首林郑月娥周二(10日)提出几项支援体育措施,包括推进运动产业化,要求民政事务局与商界和体育界共同探讨运动产业的发展及人力需求。运动产业化有助盛事化,给运动员成就事业和曝光的机会,也可引入商界资源。要建立运动产业链,政府应筹办各项运动区域联赛,从而带动一系列周边服务和产品行销。

成熟的运动产业,能够凭充裕的资金和人才支援该项运动,同时与其他产业紧密联系,例如媒体、服装设备、场地管理、专业服务、运动医学、旅游等,更能令运动员在竞赛生涯后延续事业。

产业化要细水长流

香港的整体运动产业却难言成熟。香港营办个别运动项目可算世界知名,例如疫情前每年举办的香港马拉松和七人榄球赛均吸引世界各地精英参赛,长期有商界赞助。榄球总会的调查指出,2017年赛事吸引大约2万旅客到访,每人在本地消费达1.9万元。以单次活动来说,盛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甚高。

然而,运动产业不能单靠一两项年度盛事支撑,而要讲求细水长流,百花齐放,偏偏本地联赛——不论涉及大众还是小众运动——好一段时间不受大众注目。当不受注目,就难以持续吸引投资、赞助以及青年人才,形成恶性循环,产业化、盛事化难以成事。

政府自2002年订下香港体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政策方针,但多年来都是以“精英化”和“盛事化”主导整个政策。(李泽彤摄)

藉大湾区、体育园设立联赛

要破局,筹办区域联赛是可行出路。运动员在每场联赛比赛累积技术和经验,又可以区域内不同地方作赛,与各方好手切磋交流,兼且壮大观众群。对香港而言,在众多区域当中,大湾区是理想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各方“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几年前香港足总扬言筹办大湾区足球联赛,但近月表示不能“一厢情愿”,“要看其他城市意愿和涉及广东省体育政策”,当前未是探讨时间。疫情未定可能是障碍之一,但疫情总会有日消退,而内地不乏社会贤达投资球会提拔优秀球员,热情的球迷更多的是,是足球发展的长期后盾。当球员球迷不再局限一地,比赛带来的商机就有望扩大,例如产品代言后的销量可以遍及大湾区人口。广东近年冒起的广州恒大(现称“广州队”)是八次中超联赛冠军、两次亚冠杯冠军,足见足球实力。实际地看,区内作赛也可减少舟车劳顿。由此可见,港府应拉拢足总,积极与粤方洽谈建立联赛,助球坛重拾朝气。

启德体育园预计于2023年落成。(资料图片/政府新闻网图片)

除了足球之外,其他运动也有条件举办区域联赛,对象也不限于大湾区,正如现时香港已有篮球队打东南亚的联赛。以往香港缺乏场地,港将要出外作赛,但启德体育园2023年落成启用后,政府可以举办更多运动项目本地分站赛事,如排名赛和计分赛。此举一是有利港将在主场争取晋身亚运、奥运资格,二是向外展示香港有能力举办大赛。过往广州曾举办亚运,香港曾举办东亚运,世界杯场地单车赛等,具有一定举办大赛往绩,长远可以与大湾区城市共同申办亚运、奥运等世界盛事。

英超、美国职篮等联赛搞得有声有色,除了因为球会吸纳顶尖球员,更因为围绕比赛的庞大商机。香港和邻近城市举办联赛,纵然难以跟英美般媲美,但亦可凭着人口、地利等优势,发展区域联赛。当然,与其他城市商讨赛制、本地与外援球员比例、以至吸引企业赞助赛事和个别队伍,不是一时三刻能完成,但既然政府矢言壮大运动产业,就要事不避难,为本地运动员争取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