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下的环境及生态局要更积极减碳
欧洲一带受到热浪侵袭,英国气象局已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美国总统拜登据称亦正考虑本周发布气候紧急命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星期一(7月18日)在一场气候对话会议上说“要么集体行动,要么集体自杀”,希望各地政府停止推诿、共同承担责任。
天文台前助理台长梁荣武表示,大气层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是加剧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热浪因此变得维持时间更长、温度更高,而且本港在全球暖化下一样难以置身事外,本世纪中平均气温将会增加1度,到世纪末时夏季平均高温更可能会升4度,整体热浪强度亦会增强。
香港情况虽不如欧洲热浪般严峻,惟天文台亦已连续多日发出“酷热天气警告”,今年更加首次经流动应用程式发出“高温天气持续”特别提示,又预报未来数天会继续如此,上水地区到周六的大暑甚至可能高达38度。相比起出入冷气地方的白领和中产,㓥房户、户外劳工要承受的煎熬尤其大。社会各界近日也相当关注市民因酷热天气中暑或脱水等问题,民政事务总署亦开放了18间临时避暑中心供有需要人士入住。
长远应对方为良策
然而比起这类短期应对措施,我们无疑更需要考虑如何透过长远减碳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就在上个月中,自然与建筑资产业界设计及咨询公司凯谛思(Arcadis)发表《2022年可持续城市流动性指数》报告,当中关乎环保的“星球”排名评估空气污染、可再生能源、温室气体、废物管理等因素,而香港在这项目里仅位列100个国际城市的第56位。
尤其是在相关公共政策配套方面,特区政府表现明显有所落后。早前多位政治官员出席香港首辆双层氢能巴士揭幕典礼,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致辞大谈“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是全球大势所趋,香港自然也不例外”云云,岂料现实却是因为本地欠缺氢能车法例与加氢站等配套,导致氢能巴士暂时未能在路面实际测试及行驶,实在可谓一大讽刺。
今届政府进行架构重组,将原有的环境局扩大为环境及生态局,用意本来是要让它能够更好地负责气候变化等事宜。然而,从行政长官李家超起初公布自己参选政纲开始,去到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上任大半个月的今天,市民却很少听到他们谈论会怎样推动本港减碳行动,局长近日亦未见提及酷热天气问题,希望这不是代表本届政府于气候问题漠不关心。
评核减碳须订指标
反观近日政府官员与社会贤达纷纷举办学习会研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七一”讲话内容,其中尽管没直接提及气侯与环保问题,但这绝非表示国家领导人对此就漠不关心。事实上于今年初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便指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等,并且“将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香港近年减碳策略最大问题,正正就是当局止于制订目标保守的“蓝图”而无任何推行细节及具体指标。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月中完成“深圳和新加坡的减碳策略”研究,在检视本地减碳策略时亦明言港府减碳策略因“过于保守”、“欠缺推行细节”而引起公众及环保团体普遍关注。既然新一届政府强调“以结果为目标”和订立“关键绩效指标”确落实施政目标,那么环保方面是否也应该有类似安排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