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声道|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香港与国家关系的高度概括,更是对香港未来发展和繁荣的殷切期望。在我理解,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也很到位。
来稿作者:周海平
很明白是: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香港对国家的贡献和作用毋庸置疑的,是不可替代的;任何时候,香港就是香港,她的社会地位,是其他城市不可比的,国家对香港永远是特别对待,特别关心和厚爱的。
很到位是:国家的崛起和强大,离不开香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国家乐见香港成为港澳大湾区的领头羊,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做出表率,为“一国两制”闯出新路子。让国家有面子,复兴有希望,香港更繁荣,没有人不希望这样的局面。
如果再深一层次理解习近平主席的这个讲话,我认为,“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应该是分两步走的。走好第一步,才有可能走好“第二步”,第一步是做出表率,第二步是完成夙愿。然而,要走好这两步,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总得来说,“一国两制”是纲,“法治和自由”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其实,这也是香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当前,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香港只要审时度势,继续发挥已有的优势,扬长辟短,干成几件令人折服的世界性示范大事,走好第一步,香港的“一国两制”,自然不会动摇,不会变形,不会走样,香港的第二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国两制”要由下而上推广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食”。我以为,未来五年,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把第一步的事做快,做到位,做成功,为第二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以下三项重要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宪法》和《基本法》框架下香港“一国两制”模式的公开宣传和推广,通过印发官方小册子(包括电子图书手册),通过互联网多种传播方式,堂而皇之向居民详细介绍“一国两制”模式的从属关系和实践意义,可操作性,做到全民老少、妇孺皆知才行。
都说香港的“一国两制”模式,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探索,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做过这种复杂的尝试,有些事情不够完善,不够细化,也是正常的;边做,边协商,边完善,也是可以理解的。遇到棘手难题,通过人大释法,领导人讲话,或是名人写文章,有权威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却是至上而下的方式。如果要扩大对居民的宣传力度,尤其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至上而下的传播效果未必是最好的。
如果改一下推广方式,由下而上,在全民中大力推广《宪法》和《基本法》,通过一些目前行之有效的社交传播方式,使之“一国两制”在香港人心目中烂熟于心,并化作爱国爱港的具体行动,岂不是一件大的好事。
老实说,回归25年来,香港人对《基本法》知道的多,可能对《宪法》以及“一国两制”模式知道的少,这当然是有问题的。也许我们的推广力度不够,也许推广形式需要改进。总之,主权范围内的事,应该大张旗鼓旗帜鲜明传播才好。
要让全港市民清晰地明白:所谓“一国两制”,“一国”为先,是国之大器,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是基本前提;“两制”为后,是契约保障,香港永远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是一种承诺。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广而告之,香港的“一国两制”的管治模式,怎么可能不行稳致远,一定可以做到的。
凡事融入本土文化,传播效果是最好的。我记得,前两年香港电视有一档很有人气的节目《讲清讲楚》,好多事情都拿来辩论,有时甚至辩出火药味,但最终都有了共识。其实,“一国两制”是全体香港人的大事,也是可以拿来辩一辩的。“凡事越辩越明”,气顺了,理明了,心齐了,社会共识便自然有了。
一直以来,香港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社会的多元化,也是长期形成的,并非回归以后的产物。香港人对法治和自由生活的诉求,早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社会都是认可的。我倒觉得,这和中央政府在尊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同时,强调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是不谋而合的,是推广和完善“一国两制”模式的最好的契入点。
我个人认为,香港的未来管治,温和一定好过强硬。我的理由很简单:香港的事情是大家庭范围内的事情。香港已经回归中国,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何况这两年,中央政府完善了香港的顶层设计和选举制度,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固若金汤的。
如果采取“达摩克利剑”式的管治,短期看可能促进稳定安静,长期看却是弊大于利,对香港特别是创造财富的中产以上的有识之士的打击是不可逆转的。到最后,国家或许成为最大的输家,因为此举是一种治标;
毕竟,香港是商业的香港,凡事利于国家稳定,利于国家经济和香港繁荣,利于港人的民生福祉,就是最好的,就是上上签。其他都是中签,或下下签。
倘若采取温和的因势利导的管治方式,调动社会不同阶层的积极性,怎么说,都是华人社会一份子,国家的儿子,也许社会局面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国家一定是最大的赢家,这或是治本之道。
所以,未来的香港,采取何种管治模式,值得好好研究,三思而后动。懂得算大账才是大赢家。
二是大刀阔斧改革不适应新时代民生福祉的社会福利政策。
香港的民生福祉归纳起来,无非三件事:一是公屋建设与私家楼供应平衡问题;二是居民劳动的绝对收入问题(经济学家说平价购买力);三是香港居民的社会保障。
地产经济、政府收入与劳动回报的难题
先说香港公屋建设与私家楼供应问题。其实,这个矛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何现在如此突出,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是香港生活成本的确很高,不说一日三餐食饭,单是仔女的教育费用,个人交往,进修,医疗,以及家庭的水电气等经常性开支,尤其是房租一项,更是压得擡不起头来,即便不食不喝,各项开支已经占据港人收入的一大半,港人买不起私家楼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有银行按揭,还款压力还是很大的。就中产而言,现在的就业环境,要想得到一份人工高的好工作,怕是可遇不可求了;
二是政府每年不断出让土地卖给地产商,以确保到财政收入稳健增长,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建设公屋,不仅没有财政收入,还要耗费公币,计提资产折旧,这个账谁都会算,当然是很矛盾的事。如何平衡政府盈利和改善民生福祉,也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现实情况是,香港私家楼价格稳中有升,房产销售行情总体看涨,可见政府在公屋和私家楼土地供应上的价值取向,是再明显不过,也是无可厚非。毕竟,特区政府要维护香港资产价值积极向好,自然有政府的考量。
三是这些年政府用于特定项目的预算开支压力巨大,也是头痛的事情,相信财政司长的理财压力是非常大的,要当好香港的这个小家的财神爷也是不容易。我是非常赞成韩正副总理说得“万事开头难”,有些棘手的事情,总要有个开头的观点的。这的确需要特区政府有担当,有魄力,有视野,敢于冲破阻力,迈出第一步才行。
再说居民绝对劳动收入问题。长期以来,特区政府基于香港发展和繁荣的利益考虑,一直比较顾及雇主的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好多劳资关系的调和,真的需要大的智慧才行的。现实中,很多人诟病香港社会37.5元的最低工时标准太低,完全不能反映真实的香港社会通胀水平,以及普通人的居民收入水平,这是客观事实,相信政府是明白的。
毕竟,香港是个资讯完全开放,信息不设限的地区,任何反映居民生活的新闻,以及评比,香港人都是知道的,比如欧盟最近将最低人工工时调高到12欧元(120港元左右),英国也达到100港元,台湾也有44港元,再看看香港目前的37.5最低人工工时,是否有点相形见绌。这些真实的数据,都刺激到港人对自己的生活品质有些期盼,做些横向比较,也是无可厚非的。说近一点,这次俄乌战争的核心问题,也是国民生活品质反差太大,引发国民观念的大转变,最终导致了俄罗斯的紧张的军事行动。
政府才是社会的最强大后盾
说到香港的居民收入情况,我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普通家庭,一个劳动力的绝对收入,是不足以支付家庭的各项开支的,如果夫妻双方不能一起返工劳作,家庭生活是比较拮据的。很多家庭的仔女的学习花费,都要靠政府接济才行。即使收入高的人群,买了私家楼,还是一座很大的山,还款的压力是巨大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夫妻闹矛盾、甚至搞到分裂,多半都是收入太少和生活压力带来的问题,所谓“贫穷夫妻百事哀”是有道理的。对提高居民绝对收入的期盼,我相信是绝大多数港人的共同心愿。
说句大实话,要提升港人的生活幸福感和对国家的归宿感,归根结底还在于特区政府转变管治导向,对香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解决贫富差距有些折中的安排,政府应该把相当的精力,放到降低香港社会的基尼系数,努力平衡公共财富、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转移方面,或作为管治的一个重要诉求,我相信特区政府是有能力做到的。“共同富裕”并非社会主义独有的东西,资本主义也有基本公平的概念,这和平均主义是完全两码事。
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通过适度的行政干预,统筹规划现有的财政开支计划,进一步平衡好社会公共财富和公共资源,有效管理自由市场和大众购买力的关系,适度兼顾普通港人的物质利益,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大幅提升劳动力价格,提高居民绝对收入水平,香港人的幸福感和归宿感,相信很快建立起来的。
我一直认为,当今的社会,政府和雇主永远是社会的强势力量,普通人则是弱势群体。任何事情,政府是有能力做到的,其他人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够做到。所以我们说,香港好,首先应该体现在香港居民好,香港居民好,体现在居民的绝对收入高,家庭幸福,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有充足的就业环境,生活有保障,财产和人身安全有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居民日子好过,这是最起码的香港好。
纵然再好的发展规划,再好的宏伟蓝图,再好的行动计划,检验这个地区生活品质唯一的标准,是你的落脚点是否体现在港人的民生福祉上,而提高居民的绝对收入,又是提振民生福祉最实在的举措,是最根本的目标。说到底,香港是个生活的地方,居民有更多的闲钱,花在旅游、教育、改善居住条件以及娱乐和养生方面,才可称作是真正的好日子的。
社会保障未能满足市民需求
最后说下香港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老实说,香港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在亚洲地区,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直以来,社会化服务也有很好的口碑,有相当的基础和条件的。
当然,随著时代的发展,尤其今天的世界,全球国民都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大趋势,这从各国货币这些年不断大放水可以看得真切。对比欧盟(特别是北欧国家)以及加拿大美国,香港的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化服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至少社会保障方面不能适应居民对高品质的生活要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政府提供的房租补贴,综援金,关爱基金,失业救助金;还有老人的长生金,老人医疗卷等等,看似项目不少,到处都在派钱,但帮扶额度是不到位的。我相信政府对此十分清楚,也许政府每年预算都在递增,却总是有不够用的支付压力。
就说港人意见最大的失业救助的“手停口停”问题。很多时候,到了需要救助的时候,政府却不能提供到位的支持,多半都要打折扣,有些困难去到民间机构解决,这都是好尴尬的事情,也许政府有自己的通盘考虑,但市民的抱怨还是要面对才行。
说到底,香港的好多民生问题,都是市民收入不足以支付家用开支的问题。你说租房、申请公屋也好,返工揾钱养家糊口也罢,亦或是不少市民因为收入太少,搞到有病没钱看医生,最终拖至大病后,要靠社会捐助的事情也时长发生。一句话,普通居民入不敷出,都反映出居民对香港社会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的深度担忧。
我不知特区政府目前财政盈余家底是否足够殷实,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其实,可以下大决心,建立一个政府兜底的足以覆盖全港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基金》,把原有的强积金和年金制度,一并纳入《全民养老保障制度基金》中,可能是一件抓住主要矛盾的一劳永逸的大好事。
眼下,香港社会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保障的支付压力自然是越来越大,加大社会保障预算的投入力度,也是需要特区政府有足够的财政盈余,这是肯定的。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想法,没有钱也是白搭。学会发掘新的利润蓝海;控股一些有巨大赚钱能力的公共事业项目;调整财政收入盈利结构,大幅增加新的产业盈利项目,并努力培育实现这些计划的有力环境,既做好“一国两制”的事情,又稳步推进国家赋予的大规划工作,是未来特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句话,香港不管怎么搞,赚钱还是硬道理。
我就不知香港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对社保的冲击,政府该如何解决,相信政府有自己的考虑。但老龄化社会建设如何,绝对影响政府的管治口碑,这是肯定的。老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相信政府赚钱不易。但为了普罗大众港人的幸福感以及对祖国的归宿感,特区政府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超越回归前英国管治时期的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早晚有能力彻底弥补这一块,完全可以做到的。
大湾区的融合与国际的大格局
这或是特区政府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香港好,国家好”的祝愿,真正走好了第一步。走好了第一步,第二步自然就有底气。我个人认为,“国家好,香港更好”,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期望:
一是前两年国家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框架和规划,香港该如何扮演好资本角色,有效推动规划进入实操阶段,如果大湾区搞起来了,这个蛋糕应该足够大,香港得到的好处不言而喻。
二是随著疫情带来的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中美博弈的现实挑战,香港该如何在夹缝中求发展,继续巩固和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如果香港能站稳脚根,相信对国家的帮助的同时,香港自身也会得到巨大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是香港的未来管治,该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繁荣经济中实现有效的平衡,并在“一国两制”模式和港版国安法的框架下,继续保持和推动香港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确保香港的原有国际商业地位不变。香港若能处理好这个关系,国家有面子,香港一定有里子,将得到更多的实惠。
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大课题。我想,没有创新思维,调整心态,放下包袱,特别是拿出胆识和魄力,是完成不了第二步这个艰巨任务的。
香港要结合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
我先说大湾区经济规划香港该如何扮演好独特角色。我认为,所谓香港扮演好角色,就是指香港是否有足够能力为来港上市企业提供融资规模的独特角色。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香港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
据资料披露,华尔街(包括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一年的资金吞吐量约在30几万亿美元的规模,是香港和伦敦交易所加在一起的资金吞吐量的3倍,这是什么概念?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华尔街的世界热钱多,资金愿意扎堆美国;二是人才济济,华尔街的操盘手,有本事帮到上市公司融到他们想要的资金规模。并非只是美元货币。相信特区政府应该有准备,未来香港如何具备这两种本事,基本达到或接近华尔街的融资能耐才行。
否则,满足不了中资概念股的融资需求,也是一个致命问题,我相信美国旧金山湾区经济的企业融资,华尔街这帮人,一定可以帮到他们,这是起码的。香港必须尽早研究市场拓展和人才培育这些问题才是。未来五年,香港能把这件事情搞定已经非常不易,不要说做其他的事情。
再说香港如何夹缝中求发展,继续保持原有的世界三大中心的独特地位。我不知道港元与美元长期挂钩,到底谁吃亏,谁最终占便宜,我只知道,港元是可以在国际上和美元自由兑换的货币,是一种外币,而人民币不行。虽然人民币好用,但港元独特的缓冲作用,是人民币不具备的。毕竟,人民币没有完全开放,好多操作还需要港元继续扮演角色。至少,目前要取消港元改用人民币是不现实的。所以,香港要继续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吸纳才是最重要的事。
至于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或是物流中心,甚至新增的创科中心,其实,都有赖于特区政府继续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坚定执行普通法下的自由市场方式,司法独立及仲裁制度,以及低税制,二是以政府名义承诺继续降低交易综合成本,确保各种生意的交易安全,包括多元化的人才的引进,确保人才在工作、居住和生活上的安全,以及自由进出。这都是特区政府应该通过官方管道,郑重对世界广而告之的事情。
无数事实都足以证明:香港是一个资产价值易涨不易跌的寸金寸土的商业旺地。土地资产的价值还是非常值钱的。为何深圳的楼价一涨再涨,答案很简单:一是土地越来越少,二是比邻香港,有太多的想象空间(比如随著大湾区的发展,“一国两制”管治模式的行政区域的扩大化)。
所以,特区政府应该为资产价值提升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比如房地产,交通,医疗以及教育和研发等,努力平衡好资产上涨与公屋建设的关系,通过资产价值上涨带来的收益,以及充分利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财富及公共资源,大幅降低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贫富差距,改善民生福祉,增加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实现社会的基本“共同富裕”政治目标。
这样做,既保护到经营者的利益,又满足到民生对高品质生活的愿望,是一石两鸟的好事情。特区政府这样的发展理念,应该用到未来的新界北都市区,以及“明日大屿”的规划和经营当中,老实说,新界北的土地和大屿山的填海土地绝对是很值钱的。特区政府应有长远的眼光,以及经营“一国两制”城市的资产能力。
最后说说香港如何把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和繁荣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重新得到全球大公司和世界生意人的认可,以及各路人才愿意留下来继续为香港的发展和繁荣建功立业的问题。
老实说,香港自2020年6月30日港版国安法落地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从立法会的选举制度设计,到行政长官的选举制度改革,都做得很到位,基本没有死角,方方面面都是固若金汤的。国家在香港的利益,一定是最大的赢家,这是肯定的,境外势力利用香港从事颠覆国家安全的事情,相信是再也不会发生了。
而特区政府唯一需要做的,可能是大张旗鼓强化宣传《基本法》对市民的保护作用,以及广而告之市民:港版国安法只是针对极少数人的行为方式,和颠覆国家安全的事实,采取的法律行动,和市民说话,发表意见甚至出版书籍,都没有任何关系。说清楚了,大部分人就安定下来,误会消除了,怨气也就逐步消失了,香港又将重新出发。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一关特区政府勇敢迈过去,解开这一症结,前面就是阳关大道了,以后的管治就容易多了,也必将得到绝大多数港人的拥护和爱戴。
香港说到底,还是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没有人愿意离乡背井去国外生活。留在香港打拼生活,为个人,为香港,为国家,都值得香港人长期付出的。香港居民有很强的韧性,大部分还是很爱国的。都是一个大家庭,凡事内部解决,内部消化,内部沟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未来五年是关键,政制发展和民生福祉,两样能彻底解决一样,已是很了不起,但必须彻底解决才行,令到750万港人真正有幸福感,骄傲感,以及对国家的归宿感。
香港比不得深圳,流动人口多,城市年轻,财政负担轻,而所有来香港生活的人,便是新香港人,生老病死都在香港了。一句话,香港的社会包袱还是挺重的。而这一切,都有赖于特区政府站在国家利益的全局高度,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脱一身皮,掉一身肉,为国家的“一国两制”实践的伟大探索,为香港人的法治和自由,为港人的民生福祉,为实现民族复兴计划,做出有口皆碑,名留千史的贡献。
作者周海平自2010年起定居香港,曾在电子电器制造企业任职,现为退休人士。现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一国两制’管治的未来之道”。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