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声道.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著重互动 湿地保育公园不利融合
疫情下行山成为主要假期活动,政府下半年会启动设立“红花岭郊野公园”的法定程序,令港人边境郊游地图上又多了一个选择。同时,环境局年内会就北部都会区3个湿地保育公园展开顾问研究,按初步规划,这一大遍沿边境设立的1,220公顷区域,将横跨未来经济新引擎“新田科技城”核心地带。
这些规划安排,意味即使20年后,深港两边最紧密衔接的落马洲/福田一带,可能仍然只有深圳一边繁华先进、灯火通明。新一届政府推进北都区大计时前应深思,在两地融合的大前提及发展与保育平衡上,这是否一个合适的规划方案呢?另在香港严重缺地建屋下,郊野/湿地公园面积的调控又应该如何取舍?
来稿作者:简永哲
环保是世界大势,保育湿地、过更绿色的生活,相信没有人会反对。在众多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中,香港约有4成土地为郊野公园,总面积占地约43,467公顷,这个比例实在绝无仅有。近年有声音要发展郊野公园边陲,但政府一直未有具体行动,数年前更正式提出新增面积达500公顷的“红花岭郊野公园”。政府此举,算是稳住不想削减郊野公园面积一方的声音。
房屋缺地保育贵精
不过香港的现实是,长远缺地高达3,000公顷,当保育尽力做好做够了,讨论发展规划时,就必须实事求事。本港未来如要再增加多个湿地保育公园,甚至如北都区发展策略中提出,有一半新田科技城面积属保育地带(约550公顷),笔者认为实在过多,亦与开发理念相违背。需知政府去年下定决心提出发展北都区,是为了彻底解决房屋供应不足这老大难问题,同时启动以创科为主的深港融合“双城三圈”规划,为未来经济开创前路。这个包括北区及元朗区的发展远景,其中一个重点是收回大量私人鱼塘及湿地,重新作出合适并符合大局的规划。
可是,发展策略提出设立3个湿地保育公园,包括近西面米埔自然护理区左下方的“南生围湿地保育公园(400公顷)”、东北面河套区港深创科园右方的“蚝壳围湿地保育公园(300公顷)”及现时落马洲站下方的“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520公顷)”,以构成一个横跨整个新界边境的湿地及海岸生态保育系统,总面积约2,000公顷。这样的规划铺排,相比“新田科技城”仅约550公顷的创科基建及房屋用地,难免令人质疑,建设湿地公园及海岸生态保育好像才是北都区的“主菜”。
地理隔阻人流互动
如果大费周章及用巨额公帑收回边境鱼塘及湿地后,变成“官方规划湿地公园”,笔者相信这不是一个都会区应有的布局,亦不符合“双城三圈”构想。“双城三圈”正中间的“港深紧密互动圈”以落马洲/新田为核心,顾名思义,就是想借着未来一地两检新口岸,紧密连接两城繁华地区,产生巨大协同效应,如果地理环境上“隔著”一大遍湿地保育公园,两地人员未必能以最便利方式穿梭,这个圈的紧密互动必将大打折扣。
后海湾和米埔的红树林、湿地和鱼塘,是拉姆萨尔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亚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之一,当然值得保留,但在香港土地房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湿地保育应是贵精不贵多,最有效方法并非划出越多面积作为公园就越好,而是将之规划至尽量贴近拉姆萨尔湿地,令其可作为重点生物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所以笔者对于在北都区核心位置设立“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极有保留;至于“蚝壳围湿地保育公园”,占地较少,设立与否对发展影响不大。
所谓过犹不及,郊野/湿地公园面积一直增加,不一定是对香港最好的方向。政府未来必须在发展与保育上取得平衡,好好利用落马州“近水楼台”的优势,连系福田商业区这个金融、创新和科技重镇,将两者看成一体来发展,并善用本身已有或将来的铁路及道路接驳,方可令深圳河两边也一样繁华,成就真正的融合发展大局。
作者笔名简永哲,现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顾问。现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双城三圈著重紧密互动 北都区核心带设湿地保育公园不利融合”。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