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坛.梁海明|香港发展北部都会区无需深圳参与?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香港候任特首李家超先生的政纲中,将开发北部都会区,激活本港未来发展新引擎列为一大要点。虽然各项具体措施尚未出台,但新人事、新作风下,令外界好奇与北部都会区一河之隔的深圳,会否参与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建设,抑或新一届特区政府一如既往,仍抱持“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并未考虑过同深圳加强合作。

来稿作者:梁海明

笔者整理数据发现,从今年4月6日李家超先生宣布参加特首选举,到5月6日一个月期间,本港媒体中有超过4355篇新闻报道、文章提及北部都会区,但同一时期同时涉及北部都会区和深圳的新闻报道、文章却只有17篇。数据显示出,本港各界或许忽略了深圳在北部都会区发展中的关联度乃至作用。打开地图,可见本港和深圳有罗湖、福田、落马洲等7个口岸相连,而且这些口岸的香港区域均在北部都会区范围内。

深港口岸经济带不容忽视

忽略深圳,或许是本港的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过往历届特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都较少考虑周边城市因素,若然需要周边城市协助、政策优惠乃至让利,港府以往做法通常是先向中央政府陈情,再由中央政府下达行政命令要广东省政府给予香港支持。久而久之,有事找中央政府,而非先找周边城市商量,已成为香港的惯性动作。自然,亦引发周边城市的一些不满和怨言,最后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顺畅情况,亦即是“大门开,小门关”。

但是,“今时今日咁嘅态度,唔够㗎”!深圳早已非吴下阿蒙。从数字上看,深圳2021年的GDP不但多于香港,更甚至已超过170个国家和组织,位居全球第十、亚洲第四、中国第三。从作用上看,深圳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国的核心城市,更是国家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和经济发展主要引擎之一(深圳GDP占全国的约2.7%,本港占2.1%)。显示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在全国的作用亦愈趋重要。

况且,虽然本港忽略了深圳在北部都会区发展中的关联度、作用,但中央政府、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均甚为重视位于北部都会区范围内、涉及港深边界的7个陆路口岸区域的发展情况,将其规划成为“深港口岸经济带”,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并协助香港各产业通过“深港口岸经济带”进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香港经济未来发展新引擎,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行新探索。

“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2020年已被纳入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的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作,且还被列入广东省、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深圳市政府也正在加快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与本港有7个陆路口岸相联的深圳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政府等,也已出台或正出台“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规划,作为深港合作的重大平台,“深港口岸经济带”将有望成为港版“前海”,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广东省和深圳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不但势在必行,且“深港口岸经济带”的深圳区域已高楼林立、发展迅速,但本港区域却是杂草丛生。此对香港未来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团队而言,本港北部都会区要追上是深圳的发展速度,不但有必要参考和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也需要考虑与深圳合作共同开发。因此,香港与其被动参与“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不如化被动为主动,邀请广东省、深圳市参与北部都会区中的香港区域规划工作,大家有商有量,共同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发挥协同效应。

港深合作企业多上市

要令港深在北部都会区发展中达至共赢,还需要挖掘出双方合作成功率较高、双方均有意愿合作的产业。笔者及研究团队此前曾负责中央部委一个涉及港深合作的相关研究项目,进行港深产业合作成功、失败的案例分析。

我们将过去41年在深圳开办的深港合资公司成功上市简单定义为合作成功,将在深圳的港深合资公司出现欠薪乃至破产情况简单定义为合作失败。通过人工智能程序,并结合《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的内容,搜索过去41年在深圳的港深合资公司的发展情况,挖掘出现有32间港深合资公司在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及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以及这32间港深合资上市公司所属的产业。通过分析可发现成功上市的前十大产业分别为:电子组件、电子信息、房地产、工程建设、专用设备、医疗制造、输送电器、家庭电器及用品、软件服务、交通运输物流。

由此可见,深港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交通运输、物流这些领域进行合作,获得成功的机率更高,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领域的分析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深港两地具体产业进行分析。首先通过人工智能程序对中国内地、香港的所有报章、杂志、通讯社、政府公告、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进行搜索,挖掘出从1997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这24年之间,所有与“深港合作”、 “港深合作”相关内容的信息共14,578条。

下一步,则是通过与“深港合作”、 “港深合作”产业合作相关的高频共有词、高频独有词的提取方法,和通过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Model(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的关键词提取方法相结合,分析上述14,578条信息,从而得出过去24年与“深港合作”、 “港深合作”的具体合作领域、产业相关的关键词,具体如下图所示。

可见,在过去24年,最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建议和谈及的港深合作前10个具体领域或产业分别为:前海、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消费、金融、医疗、国际科技科技创新中心、落马洲河套地区、“一带一路”和教育。

港深发展与十四五规划配合

为查验上述领域、产业是否符合国家政策、顺应国家、国际发展潮流和香港、深圳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这些领域和产业与国家、地方政策作进一步对照分析。用于对照分析的内容包括:深港两地过去41年重点合作领域、产业及相关内容;历年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内容、深港合作会议内容;中央、广东和深圳三级政府的“十四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以及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等的政策方向;各界曾提出建议的产业内容。

分析结果中,相似度均高达0.98或以上,显示上述建议的10大产业,与深港两地过去41年重点合作领域、产业的方向及相关内容,以及中央、广东和深圳三级政府的“十四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及历任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等的政策方向,历年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内容、深港合作会议内容,吻合度相当高,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最终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与此同时,我们亦对内地和本港各界市民的社交媒体内容进行了文本情绪分析(Sentiment Analysis),以此观察他们对深港合作相关产业的倾向和态度。基于情绪分析的结果,发现中国内地和香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对深港合作的态度,有超过91%的人士表示中立,约3%的市民对合作前景表示乐观,但也有约5%的市民对合作前景表示悲观。

内地热、香港冷

我们发现,总体的情绪分析呈现出“内地热、香港冷”的特征。针对本港方面,部分市民对深港合作态度较“冷”原因,我们再进一步用人工智能模型具体分析,发现主要涉及以下5个原因:忧虑未能惠及普通民众;忧虑未能解决就业问题;忧虑北部都会区距离市区太远、交通不便;忧虑未来若开放沙头角禁区,可能会令更多不必要的人流和货流进入边境禁区,增加保安风险(例如涉及一些严重走私案件,或偷运枪械案件,为深港两地执法人员构成高风险);过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担忧香港会失去特色,变成普通的内地城市。

研究同时发现,内地各界人士对深港合作也存在部分悲观情绪,主要集中在:深圳可能会对香港让利太多,损坏深圳本地利益;香港此前拟在新界沙岭建“超级殡葬城”(对岸是深圳罗湖商业区),虽然后来已撤销,但已显示香港较少考虑深圳利益,这将为港深合作带来阻力。

上述分析可见,对于香港未来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团队而言,若然未有邀请深圳参与北部都会区中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规划,香港将错失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甚至可能会缺席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但若然邀请深圳参与,则必须深入考虑港深需要在哪些领域合作才能“一加一大于二”,以及争取到大部分市民的支持、各持份者参与等的难题,要取得突破亦并不容易。

但笔者相信,随上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本港更有需要进一步增强与深圳的合作,尤其是要增强港深在北部都会区的合作,并以此起到“扩散效应”的作用。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之间的人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对接将更加通畅,各类人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更可通过北部都会区向大湾区其它的城市扩散、辐射。

香港若能推动此类互惠互利、逐渐上升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内各类要素流通更加便利,将北部都会区构建成为“现代流通经济圈”、“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不仅能成为本港经济发展新引擎,亦能通过深港在北部都会区的合作,探索出推动“统一大市场”的有益经验,并推广至全国各地,以此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任职机构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