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加钱是否就能加快房地供应?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本星期三(2月24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他在演辞当中曾表示要设法“创造条件和提供资源解决如房屋、贫穷等深层次问题”,但对于公营房屋却仅重申政府已觅得约350公顷土地兴建约33万个公营房屋单位,以及强调“北部都会区”与“明日大屿”计划“可大量增加房屋供应”。
针对“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陈茂波称政府正争取在两至三年内为区内项目制订发展方案,并且会在基本工程储备基金下成立一笔专款加快推动项目进度。至于“明日大屿”,陈茂波亦指政府正研究精简程序,争取将2027年开展填海工程和2034年首批居民入伙的时间表提前,有消息指政府内部希望进度可以加快一年。
同类安排往绩表现成疑
陈茂波表示从“未来基金”累积收益中预留1,000亿元专款,加快推动“北部都会区”项目进程。不过这笔款项始究只是名义上的“预留”性质,日后难保像同样源于“未来基金”收益的“房屋储备金”那样被取消名目、回拨帐目,无法真正起出该笔资金原先设想有的效果。
至于“明日大屿”提前进程,本身也只是在尝试追赶昔日严重拖延落后。当局原先为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提交立法会的文件,明白写着“可望在2025年展开首阶段的填海工程,目标是让首批居民在2032年入伙”。就算最新的时间表特以提前,始终都是赶不上官员最初制订的目标,遑论扭转这个填海造地项目本身“远水不能救近火”的本质。而以港府往绩推断,更是令人难有信心今次加快步伐真能成事。
跟进施政报告措施未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年的《财政预算案》演辞里,财政司司长都有特别跟进前份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一些增加土地、房屋供应举措的情况。像是2019年《施政报告》提出要收回已作高密度房屋规划但未发展的土地,下一年度演辞随即便交代锁定了十幅此类用地进行检视;而2020年公布推行工厦重建“标准金额”补地价先导计划后,去年演辞亦确定了计划会在同一季度出台。
相比之下,今年陈茂波对这些具体措施的着墨似乎就轻了很多。例如去年《施政报告》已经提出政府预计今年中完成筛选“绿化地带”以对其发展潜力展开检视,以及研究今年首季把“标准金额”补价模式扩展至新发展区“加强版传统新巿镇发展模式”下的原址换地申请,结果这些工作的成果完全没有出现在演辞里头,可谓有点出人预料。
今届政府已经走到五年任期最后一年,林郑月娥与陈茂波亦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他们的2021年《施政报告》及2022年《财政预算案》是现届港府最后一份。我们希望《财政预算案》演辞关于房地供应措施的篇幅变化,不是代表前述各项工作进度未如理想,更不希望它是官员对有关问题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