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运动员世一 政策如何再配合?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继何诗蓓上月夺得女子200米自由泳世界冠军同时打破女子2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后,东京奥运男子花剑金牌得主、香港代表张家朗于周六(15日)出战世界杯法国站,期间连挫多名强敌,最终成功取得冠军,夺得生涯首个世界杯分站冠军,再次为香港增光。

而特首林郑月娥周日(16日)在社交媒体上恭贺张家朗及教练团,同时提及期望下届政府可采纳政府最近提出的政府架构改组建议,成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全力统筹和推动有关运动员专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工作。

张家朗(左)在世界杯巴黎站决赛斗意大利剑手Edoardo Luperi。(FIE)

内外影响本港运动发展
成立专局要解决问题

再有香港运动员于世界赛事中夺得佳绩,印证了运动员于东京奥运成功取得佳绩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不懈,克服种种难关。倘若政府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援,将有助于他们更从容地应对将来的挑战。假如下届政府正式成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令香港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够专责处理香港体育事务,无论是在人才扩展及硬件配套上都有利香港体育发展。而若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果真于下届政府成立,就必须要提出方案解决现时香港运动发展需要同时面对的内外两种压力。

来自内部的压力包括现时对于香港运动员的限制,由制度上造成了一种著重“专业化”的情况,一但运动员未能达致所谓的“专业级”水平,往往难以获得支助。香港政府于2002年提出要令体育“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三大方针,并于2011年成立70亿元“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旨在集中资源培育具潜力及卓越成绩的精英运动项目与运动员,以提高本港运动员在大型综合运动会中夺标机会。

不过由于获得政府资助的门槛甚高,必须先于各大本地、埠际或国际认可赛事中,赢取奖牌或领先名次以累积合格分数,方能跻身精英行列,而得到资助后又需要定期接受评核。结果就造成未能得到资助的运动员需要承担经济压力,而成功获得资助的运动员又要面对“跑数”压力,更形成奖牌至上风气,新旧运动员交替不接的三输局面,同时令“三化”之中的“普及化”实践效果一直未如理想。

单车港队总教练沈金康过去总结2016年里约奥运表现时,坦言从过往黄金宝至现今的李慧诗,也只是“一人单车队”。(郑子峰摄)

而当“普及化”一直未能完善,就令市民对于运动事业的观感出了偏差,就成造成外部问题,令大众对于运动项目未能有一个适当的理解,而将其与经济价值直接挂勾,忽视其对于社会的其他作用。例如是次张家朗再度取得佳绩,而支持者的关注却有很大程度落于他会否再获一笔奖金。而实际上,运动事业可以提供的价值应该要超越经济,正如香港体育学院主席林大辉所言,张家朗为港争光,其实是在疫情下为港人提供了正能量,这些价值却是钱都不能买到。

会否成立新专局仍是未知之数,而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咨询却是实实在在地进行当中。司长陈茂波于2021/22财政年度般,针对运动项目,有实际数字预算的项目只有预留了三亿一千八百万元推行“提升足球场设施五年计划”,今年会否为支持运动员于奥运中取得佳绩而大手拨出超过五亿?

要更有效地运用财政资源去令市民参与体育活动,例如可以考虑将资源用于拓展“全民运动日”,将其恒常化并增加更多次数。在2021年的“全民运动日”,就有逾12万人次使用免费开放的康乐设施,体育馆主场的使用率超过98%,可见去除经济因素可以为市民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更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