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研大有可为 三亿拨款能否见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在早前的东京奥运会,李慧诗穿上的湖水绿单车“破风战衣”,用了本地研发的技术而为人佳话。事实上,顶级赛事的争胜往往取决于毫厘之间,运动科技的角色在现代赛事愈来愈受重视。政府日前宣布与赛马会拨款三亿元于运动科技,为业界注入活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如何善用款项。

其实本地运动界别早已了解其重要性,例如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早与体育学院合作研发针对剑击队员的非对称运动鞋,以及为划艇队研发、制作和测试保暖运动服。两家机构协助赛艇队在2014年亚运夺得一金四银。

至于李慧诗的单车衣,就是在商人加上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所资助下,由体院与科技大学在2019年研发。整个计划不止于制作能够减低风阻的战衣,而是透过风洞测试和数值模拟,为单车队订制单车器材和改善骑行姿势。她曾经在介绍该科研计划的场合赞扬相关技术让运动员在赛事上发挥最佳水平。

争先赛除了讲求爆发的力量,也讲求战术运用,属斗智斗力的比赛。(高诗琦摄)

然而,运动科研所需要的资源绝对不少。例如有分析人体动作数据的本地创科企业近日受访时坦言,过往曾为剑击和滑浪风帆代表队示范公司设计的人工智能系统,利用戴在身上感应器实时分析运动员姿势和改善训练方法,但因为系统开支达500万元,体院难以拨款,运动员只能望门轻叹。

基金目标要清晰

政府在东京奥运后提出五项支援运动的措施,其中之一是与赛马会共同拨款三亿元成立“能力提升基金”,在未来数年开展运动科技及运动医学研究,亦包括改良运动员的装备、为体院的体能科学训练中心和运动医学中心添置额外器材,借以备战大赛。

设立基金解决资金短缺是第一步,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运用基金。政府和赛马会应该早日详细交代,包括基金会否公开给外界申请,如有的话,审批拨款需时多久,精英运动员、教练和支援团队可否表达意见等。可以想像,拨款给最有条件进步的运动项目,与拨款给最大机会争标的运动项目,受惠运动类别已经大有不同。

7月28日,日本东京,何诗蓓登上颁奖台,接过女子200米自由泳银牌。她之后亦夺得女子100米自由泳银牌,首次有香港运动员在一届奥运中获两面奖牌。(Matthias Schrader/美联社)

此外,既然基金有部分来自公帑,政府亦可以加入一些申请条款,例如政府可以取得运动员的训练数据作分析,加强掌握运动员的表现变化,又例如增加能够转移知识和技术的项目获批机会,以促进成果商品化、普及化,把影响力扩展到运动界别以外,让运动科技禆益大众。

环顾世界,运动界中的科技竞赛已经形成,而且愈来愈激烈,港府投放给本地精英运动员三亿元的运动科技基金其实不算多。要细水长流,政府需要持续拉拢商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