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关心张家朗的奥运奖金能否买楼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少年剑神”张家朗勇夺东京奥运金牌,振奋港人。在2018年时,身兼体育学院主席的林大辉曾扬言林大辉中学毕业生在奥运夺牌将会确保他们做业主,而当旧生张家朗夺金后,林大辉便表示会送赠他250万元。然而网民不满林大辉出手低,款额不够置业,林大辉回应这金额加上精英运动员嘉许计划拨出的500万元夺金奖励,“都有机会买到楼”。在这大额奖金以外,不同企业也送上贺礼,例如有家私店送全屋家私,港铁终身免费乘搭等。
奖励如何运用由当事人决定,但林大辉以至网民的想法,反映香港人的生活选择何其狭窄,置业有如市民必要任务,而且无论做甚么事也拉扯到置业,生活何只为砖头。

手持750万元,除了置业,还可以搞生意或者营办慈善业务等,建立事业和影响力。香港不乏创业和慈善家,但社会风气普遍崇尚置业,即使可能连数十万元储蓄也没有,但依然以支付首付为赚钱目标。

关心能否置业的背后

在香港,置业至上的想法看来合理,给自己安稳之感。即使事业有何闪失,也不至于居无定所。在实际上,住宅单位空间普遍有限,当子女要搬出去居住,不少人想与其把房屋开支花在没有回报的租金,不如供楼并把物业视为投资工具,期望透过升值累积资产财富。近十多年来楼价即使回调不久后又重拾升轨,凭置业渴望回报的思维愈加强化。

+3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750万元奖金虽然不少,但按现时楼市来看,奖金只能购入500多平方呎的二手私楼单位。若要住宽一点,唯有在交通、楼龄和配套取舍,也许车票、家私贺礼可以帮补一部分。但在其他国家地区,同等金额可以换来更写意的生活。

其实,相比起关心林大辉有否“走数”,社会更应反思,连夺标贺礼也是物业或跟物业相关且引起热议,足证港人的置业压力。对全职运动员来说,全心追逐理想,卸下退役出路忧虑肯定比当业主更值得注视。毕竟当上全职运动员,等同为人生下赌注,因为未来五至十年的人生就埋首于运动,放下学业事业。

林大辉表示,林大辉中学基金将向张家朗送赠至少250万元奖金,加上精英运动员嘉许计划的500万元奖金。(资料图片)

奥运健儿不止张家朗

张家朗的例子甚有启示。他父母曾是篮球手,理应理解儿子对运动的热爱和决心,但当儿子在中四提出休学专注运动时,二人也反对,期望他两者兼顾。经过一年游说,母亲才愿意开条件,两年内要有成绩,否则要继续读书。可以想像,即使父母曾为运动员,也对儿子的全职训练抉择有一番挣扎,何况是一般家庭?相信不少青年人的运动潜能因为生活各种桎梏被埋没。

这种挣扎来自于担忧受训和退役后的生计难料,或者跟社会脱节。的确,相比起过去,现时政府和大学对于全职运动员的支援较为完善,例如精英级选手的薪金增加,而港协暨奥委会和大学及学术机构合作,推出奖学金计划、英语课程,另外成立学长计划,协助退役港将升学和发展事业。此外,媒体亦较以往积极推广运动,又不时访问选手,增加他们曝光率,令他们感到被社会重视,甚或带来商业机会。在多方协作下,渐渐形成运动产业链,给运动员事业出路。

不过,政府的运动员资助制度仍然大有改善空间,例如检讨“奖牌导向”、“先获奖后资助”的准则,应增加资助新兴但未获国际赛事奖项的项目。即使在奥运、亚运中稍有失手,排名稍逊的第四至八名运动员的资助额也应高于现时的11,520元。资助额要能够满足生活,运动员不用在重新训练时兼顾工作,削弱训练效果。若然支援可以更完备,相信更多运动员会更愿望拼命争胜,为港争光。

林大辉受访时说“香港等呢个金牌等得太辛苦”,但运动员夺金肯定比我们等待更辛苦。我们希望他们冲金之路平坦一点,就此,政府和社会也应设法改善他们生活待遇,使他们安心集训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