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拨款作用大 开源节流要审慎
周五(19日)有报章指政府将于来年4月开始,削减向社福机构发放的整笔过拨款百分之一,若落实将有164间正接受津助的机构受影响。报道指社联亦曾经去信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希望豁免削社会福利资助,而若因财政考虑,亦期望今次措施为过渡性措施,并于未来检讨及恢复原来拨款水平。
政府有意削减社福拨款开支其实有迹可寻。自疫情发生后政府一直有推出各项救市及保就业的措施及津贴,政府帐目亦在很大程度上因而变成赤字,所以《财政预算案》提出了将会实施节流计划,压缩所有政策局及部门开支。在不影响民生开支的前提下,所有政策局及部门须压缩本身的开支,冀将经常开支拨款减少百分之一,而社福拨款亦正正就涵盖其中。
“责任外判”造成社福困局
对于现时香港而言,削减社会福利未必是可值方向。现时政府应对社会福利问题时,主要是抱持著一种“责任外判”的取态,政府对于社会福利的定位主要是提供经济支援,例如发放一笔过拨款予以非政府机构(NGO),再由NGO去决定如何运用拨款去构成社会保障。
通过拨款予机构运用无疑可增加社会福利服务的弹性,省却政府繁复的行政程序,不过这种操作亦有其弊端。当香港的社福保障要依赖第三方提应服务,若可动用资金减少,社会福利服务就必然要从质素或数量中选择其一去作出削减,结果对于社会有害无利。
现时福利服务主要通过人员提供,例如院舍的照顾人手及社工,削减社会福利会降低现时人手编制弹性,同时削弱了NGO在劳动市场聘请适合人员的资本,直接影响福利服务的提供,等于在现存残缺的社福制度之上雪上加霜。所以即使要压缩政府开支,亦不宜从社福拨款中著手。
社福制度要再规划
观乎香港社会福利制度过份受限于经济因素,政府要有效应对财政压力,保持库房财政稳健,可以采取的措施亦不外乎开源及节流。而当节流的位置落于社会福利之上,只会进一步深化现时的问题。因此政府首要避免此事发生,并尝试在其他节眼上进行资源节流工作。
配合开源工作,理应可以有效令现行社福制度稳定运作,正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上周日(7日)在网志中表示,今年度财政赤字将远低于年初时的估算,其中一个原因为部份市区优质地段地皮高价售出。有学者甚至指出,印花税上调及公务员冻薪均有助为库房创造收益。当开源节流两道板斧均应用自如,就不必再向有需要的地方开刀。
其次,目前的社会福利服务盖括范畴未够全面。安置有需要人士是一直以来香港各界著墨较多的范畴,但提供支援与照顾服务方面相对不足。以在香港发生的“孤独死”个案为例,死者往往没有居住问题需要面对,但悲剧依然时有时生,就足以印证除了安置人口以外,社福保障仍有颇多范畴需要审议是否已经达致充分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