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再工业化方向正确 惟更需具体蓝图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三(10月6日),特首林郑月娥发表本届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除了广为人知的土地房屋问题之外,亦重点提及香港的创科产业及经济政策,她数度表示香港要“再工业化”。

这份《施政报告》在产业和经济部分上,大致沿袭既有的发展方向。例如提升及巩固金融、航运、贸易三个“国际中心”,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中心及知识产权贸易中心都是一直以来的方向。当中提到要融入国家“十四五”发展大局,离岸人民币中心都是正在进行的政策。不过,报告当中亦也包括了两项比较新的重点。其一,报告强调要为发展创科产业增加土地供应。其二是在重组政府架构中,提到要扩大现有的“创新及科技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提倡香港“再工业化”。

产业发展并不只缺地

发展创科无疑需要土地,香港过去无论是住屋以至于产业,一直都收困于土地不足的问题。政府成功认识到这点,为创科产业规划足够发展用地值得肯定。不过,土地固然是个问题,但却不是唯一的问题。《施政报告》除了提供土地之外,便没有更多新的具体政策去支持创科发展。

例如报告中提到将重启马料水填海计划,加上沙田污水处理厂迁入岩洞腾出现址所提供的88公顷新土地,将由原先的建住宅改为用于扩展科学园,以强化东部走廊地区以创科为主要经济功能。另外,在“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中,又提到长远而言会考虑考虑在与深圳前海一湾之隔的地方建立可媲美数码港的地标性创科设施。此外,在提及河套发展区的深港创科园时,又提到将来会与落马州或新田整合为新田科技城,合共为创新科技提供240公顷的土地。

面对中美角力白热化,全球竞争激烈化,香港如何能做好创科竞争,并且能具体与内地的创科互补发展,都需要更多的政策规模方向,不能只得“土地政策化”。

沙田马料水填海计划。(资料图片)

再工业化是现实不是观感

林郑月娥在重组政府架构的建议中,包括了将“创新及科技局”易名扩张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显示其对再工业化的重视。近年不少西方先进国家都因为工业空洞化而强调要“再工业化”,甚至连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副总理刘鹤在不久前才提到要提防“鲍莫尔病”,避免制造业空洞化。因此,“再工业化”无疑是香港应该深入发展的方向。

不过,《施政报告》指要“改变香港‘工业式微’的观感”,这说法却是大错特错。因为香港工业式微是在在的现实,绝不只是观感。2020年香港的GDP中,扣除建筑业后,第二产业只占GDP约1%。政府比社会更掌握经济数字,应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再工业化”的另一条路,便是围绕著高新产品建立生产线,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然而,香港近年所研发的不少优质科研成果,最终都选择在内地邻近城市落地。(王海图摄)

而且,《施政报告》中有关“再工业化”的政策亦见空洞,内容仍然欠具体计划。《施政报告》表示会持续从基建、人才、资金、技术及科研五大方面推动“再工业化”,附篇亦列出了创新及科技局在2018年至2020年间推出了一些“再工业化”的资助计划,然而,这些计划不足够达到“再工业化”。工业是否回流的根本始终在于成本与盈利,因此要再工业化的关键是如何能与区内对手进行价格或技术竞争。而再工业化又是否有重点的制造业,以及如何吸引这些重点工业都需要政府有更具体的计划。因此,要提倡“再工业化”政府还须再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