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道路收费又走数 政府缺乏决心与远见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将于周三(6日)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继放弃制订幼师薪级表、不修订《防止贿赂条例》后,近期亦一改中区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立场,由过往的“考虑适时推出”,改成“考虑计划的未来路向”。

政府自1983年起研究电子道路收费计划,经历四次研究和咨询,前三次也没有成事,加上没有其他措施控制私家车数目增长和流量,导致闹市车速日慢,浪费大众出行时间之余更加剧路边空气污染。

四次咨询均成泡影

最近一次源于交通咨询委员会在2014年提交的《香港道路交通挤塞研究报告》,列出电子道路收费是解决方案之一。到了2017年,本届政府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尽快筹备在中环及其邻近地区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其后运输署于2019年初步拟定收费范围,并以周界为本、按次收费。政府曾估算措施能减少中区核心商业区交通流量约15%,繁忙时段主要道路车辆平均时速可望提高三至五公里。到了去年10月,又有消息指政府拟定先导计划于平日朝八晚八收费,其中私家车费用比的士高,同时也会增加公众泊车位补偿,但因应疫情而延迟实施时间。

连试行电子道路收费,港府均要拉锯至今,“智能出行”愿景,何时才会在香港实现?(资料图片)

不过去年11月上份《施政报告》发表的时候,社会却只见到《附篇》提到成立专家小组一事,而当局日前取态似乎更是对计划愈趋犹疑,例如在6月运房局指“运输署会顾及香港的最新社会和经济情况,在疫情受控、社会全面回复正常时,考虑适时推出先导计划”,署方上月回复传媒相关查询更称仍要“继续制订先导计划的具体建议”和在监察交通、经济状况后才“考虑计划的未来路向”,目前则正跟进国际专家小组的意见及建议。这意味着现时先导计划去年订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可能也已一并消失,回到国际个案探讨阶段。

过去一年多的新冠病毒疫情确实不利计划推行,但政府既然有信心经济复苏,就不应因为一时市道变差而放慢实施进度。事实上在2019年中环湾仔绕道通车后,司机已经不用担心途经中环也要付费,可谓扫除了落实计划的一大障碍,因此剩下来的工作只余下加强游说居民、车主和企业,以及架设系统和在车辆安装感应装置。

政府就实施“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初步拟定收费地区范围。(区议会文件)

民生改革不能再拖

回顾本届政府近年施政,政制改革速度迅雷不及掩耳,更可以一年内完成选举制度修改,反观民生改革却是慢如牛步,今年港人好不容易见证两项拖拉已久的民生政策和工程落实,分别是拉锯16年的垃圾征费法案,以及建造23年的旺角道行人天桥,时间之长实在贻笑大方。更糟的是,政府接受用十年的时间划一公众假期,继续拖延到明年才处理取消强积金“对冲”,电子道路收费只是这张清单上的另一例子而已。

香港固然需要急切平伏政乱,但是改善日常生活同样重要。近年不少城市排名报告也突显交通挤塞是拖累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因此不论从达致智慧城市、宜居城市抑或改善营商的角度看,政府也要坚持推进电子道路收费,特别是在完善公共交通此一课题之上,官员长远其实还要重订城市规划,分散核心商业区和结束居职分离现象,借此减少私家车用量和流量,这样问题才会有一劳永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