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为“社群民生”之路留一线
自上星期起,不同的消息人士逐透露政府有意大规模取消区议员资格,并且追讨上任至今的薪津开支。有关消息随即已引发过百名议员辞职。过半的区议会议席出缺,甚至部份正副区议会主席亦已宣布告别议会。
特首林郑月娥周一(12日)接受电台节目访问,被问及大量议员因为相关消息而辞职,她留下几句“可能他们(辞职区议员)都心中有数,自己可能做了些负面清单的事,所以就决定自己先行辞职”,便草草了事。然而,“心中有数”既没说明区议员所犯何罪,“负面清单”亦仅为传闻中的四条政治红线。不明不白的红线,无疑使人人人自危。一些区议员即使有心服社群,都无奈辞职但求自保。
议会政治化始于政治表态的气候
的而且确,自新一届的区议会在去年1月1日上任起,区议会的议程日趋政治化。部份议席受惠于2019年选民对于政府的不满,缺乏地区经验的候选人因而当选区议员,区议会亦逐成为政治表态的舞台。
部份的民生议程都被束之高阁,政治表态成为每日议程。有些官员出席会议时无从解释政府政策,甚至处处受到针对阻碍,议政质素令人忧虑。
放风式做法容易殃及无辜
区议会成为政治表态的舞台无疑使政府失去向市民解释政府政策的机会,亦加剧了日趋矛盾的政治气候。然而,放风将“赶尽杀绝”式地DQ区议员,却只会是一竹篙打死一船人,让有心于地区民生事的区议员意兴阑珊,杜绝投身“社群民生”之路。
毕竟,479名区议员中不乏是立足于社群,急民之所急之人。过去年多的时光,他们与社群创建起紧密而且具建设性的关系。他们为社群带来的转变始终是有目共睹。一竹篙打死一船人,大规模取消区议员资格只会加剧已经矛盾的政治气氛。假若政府执意“赶尽杀绝”非建制派的区议员,只会是杜绝他们投身“社群民生”、“服务社群”之路。选择留任区议员的民主党副主席梁翊婷甚至指出,若出现大规模DQ,他们不可能再谈参选立法会。
宣誓者应留任重新出发
现时政府就取消区议员资格态度一直缺乏清晰立场,纯粹以消息人士的方式放风。截至7月11日晚上,已经超过170名区议员因为消息引述的“负面清单”而告别社群。政府在DQ一事上暧昧不明,其客观效果就是迫使把有心为社群民生之事砥砺前行之人离开社群。即使选择留任,区议员或也感觉杯弓蛇影,无所适从。
区议会本身是很好的平台,让有志者社群民生之事砥砺前行。政府既已制定区议员宣誓机制,与在任者约法三章,实应让有志服务社群、关注民生大小事之人留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