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委员会任命惹质疑 政府须用人唯才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区议会去年变天,民主派取得八成议席,建制阵营大败。年初盛传政府将以区会分割槽委员会席位“安慰”落选建制参选人,相关委任名单于周一(27日)公布,近百位建制派落选人获委任,导致相关疑虑甚嚣尘上。区议会渐成政治角力的战场,远离解决民生实务的本任,本已教人担心,分割槽委员会若也陷入政治争拗,对社会各界实无益。

分割槽委员会自1972年设立,直属各区民政事务处,原初工作主要为推动“清洁香港运动”及“扑灭暴力罪行运动”,现时职能包括推动公众参与地区事务、为筹办社群活动及政府赞助计划提供意见、支持推行地区行政工作等。现时全港16区(大埔与北区因有乡事组织而不设相关委员会)设有67个分割槽委员会,委员总数逾千。

过去盛传政府有意委任去年区选建制派落选者出任委员,让他们延续地区工作。近日相关委任名单公布,有传媒统计至少96名去年落选的建制中人获委任,当中除中西区以外,其他分割槽委员会至少有1名建制前区议员,当中屯门同元朗更分别有12个,诸如元朗区议会前副主席王威信及工联会前元朗区议员刘桂容等人均获任命。除此之外,不少去年曾参与区会的建制派人士亦获委任,例如新民党刘圣雪、湾仔区议会前主席吴锦津儿子吴泽森等。

相比之下,过去民主派区议员均有获委任出任地区委员会委员,惟今届却不获任命。举例说,上届屯门分割槽委员会共有126人,当中28名为时任区议员,其中8人是民主派,而除了工党谭骏贤外,其余7人均成功连任,但却无一人获委任至新一届的分割槽委员会。

新一届屯门分割槽委员会名单。(民政事务总署文件截图)

任命讨论须回归基本步

纵使分割槽委员会的任命准则惹来质疑,但各界亦不应单纯以政治眼光看待相关任命。任命公职的最大原则乃用人唯才,政治立场是否建制派根本无关重要。诸如民主派自年初以来,一直批评地区委员会起用落选建制中人的做法,认为任命被民意淘汰者不但侮辱市民,更形同协助建制政党维持地区“桩脚”,好让他们于下届卷土重来。然而,如此批评纯以政治角度所考虑,却非从有关任命是否以任人唯贤的原则出发。毕竟,不少落选建制中人始终具多年服务地区的经验,更不用说去届区选民主派当选者均为经验有限的素人,任命建制落选者始终有可取之处。

但建制阵营一样以政治眼光看待是次任命。如获委任的经民联黄永威表示,目前民主派已把持十七区区议会,如政府再委任民主派进分割槽委员会,角色会有重叠之嫌,并且认为委任建制派可让咨询架构“多一种声音”。但若个人能力才为任命的主要考虑,那么委任民主派议员进地区委员会亦无不妥,更何况其所称的多一把声音,无非指别于民主派的另一种政见,委员如此看待其任命性质,实与进一步政治化区会组织无异。

无论如何,政府是次任命的确已引来猜疑。政府强调在委任人选时会考虑其经验、对地区事务的认识、服务社群的热诚及组织社群活动的能力等因素,并以“用人唯才”原则吸纳有志服务社会的合适人士。既然如此,面对各界的种种质疑,政府就是多说明是次任命如何符合其所称的原则,让地区咨询组织尽快摆脱政治争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