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意外还靠司机警觉及改善交通设计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沙田大涌桥路在上周六(12日)发生严重车祸,导致一死七伤。事发地点位于大涌桥路和沙田围路十字路口。当时大涌桥路往马鞍山方向可以前行,而沙田围路左转大涌桥路的俗称“孭仔灯”交通灯转绿,左线车辆获优先左转,中线直行车辆继续停车。一辆黑色私家车怀疑冲灯直行无碍,后方的白色私家车跟随,惟与沿大涌桥路直行、正通过十字路口的绿色小巴相撞。小巴翻侧,司机当场丧命。

单就是次意外来看,小巴司机不会预期右方有车驶出,而黑色车似乎没有留意灯号前行,白色车司机同样没有留意灯号,更只依随前方车辆行驶,是造成意外的主因。若然警方证实司机妄顾灯号驾驶,司机就要负大部分责任。

+1

是“孭仔灯”惹的祸?

事故真相有待警方查明。外界只可从网上广传的行车记录片段,加上过往交通意外经验推断意外原因及判断责任,而道路车速限制、交通灯设计、驾驶者视线和驾驶态度也是考虑因素。

立法会文件显示整段大涌桥路在2014年至2019年9月共发生253宗交通意外,单计大涌桥路和沙田围路交界,自2008年起就已发生逾70宗意外,死伤不计其数。即使司机疏忽,如果道路交通设计得宜,相信可以减少意外发生机会和伤亡数字。

一直以来,“孭仔灯”成为众矢之的。因为灯号容易误导司机,司机以为只可左转的灯理解成可以直行。今次车祸后,不少人——包括立法会议员和区议员——直指应该取消“孭仔灯”或至少修改摆放位置。

当时沙田围路向新城市方向近大涌桥路的“孭仔灯”只有剪嘴灯为绿灯。(网上影片截图)

“孭仔灯”有助改善车流,减少车辆等候时间。而大涌桥路平日车多繁忙,“孭仔灯”的功能不能抹杀。也许“孭仔灯”摆设的位置和方向有问题,但优先放行的做法仍是利大于弊。再者,司机必须要改变心态,不要预设交通灯是绿色灯号而通过路口,而是当看见有红色灯号就预设前方停车,再留意灯号颜色方向,减少冲灯机会。

其实,在连番车祸后,沙田区议会已多次与运输署检讨交通设计,亦已有实际行动,包括路口前设双白线,为交通灯安装背板让司机更清晰看见灯号,以及修改“孭仔灯”位置,如不再放在路口中央。

高架灯、减速同样可取

上述工程在2019年3月完成,可惜车祸仍然接踵而至。有没有在保留“孭仔灯”的前提下,继续改善道路交通设计?其实运输署还有其他建议,例如在合适路口增加交通岛,分隔不同行车方向的行车线,但迄今没有进展。若能分隔行车线并在分隔位置增设两组指示不同通行方向的灯号,有望减低看错灯号的机会,在今次或过往意外发挥作用。署方以往也许基于不够位置设交通岛或者其他原因而未有落实工程,但在今次车祸后,署方应重新考虑列入改善方案。另外,增设高架交通灯,让司机可以看到远方灯号,也是可行办法。

在沙田狮子桥往新城市广场的路口,有一枝交通灯设于行车道中间。沙田围路往新城市广场路口处也可考虑设置,岛上设两枝灯,一枝展示左转,一枝展示直行及右转,减少“睇错灯”。(图片截取自Google地图)

相较之下,安装转灯倒数器的建议,政府在多年前已明确反对,民间亦要小心思量。今次意外事发时未知小巴司机有否“冲灯尾”,倒数器或许未能阻止今次意外。即使总体情况而言,当本地司机已对“争分夺秒”习以为常,商业车司机更要面对迟到目的地罚款的后果,交通灯增设倒数器随时导致反效果,即得知转回红灯在即而“冲灯”,更容易引起车祸。

有意见指大涌桥路要调低车速退制,由时速70公里降回50公里,以减少意外冲击,同时令司机除下路段为快速道路的想法。虽然下调车速上限会减慢车流,但影响集中于通行而非车辆停下期间,程度较取消“孭仔灯”低。鉴于过往意外频繁,运输署可采纳此建议。

大涌桥路的人车分隔已经相当完善,让司机可以集中精神留意车流和灯号,但该路段意外频生,而且分布在不同路口,反映司机驾驶习惯和交通设计仍有漏洞。其实,放诸所有道路而言,司机必须看灯行事,不应误当箭嘴绿灯号为全部方向通行。对于运输部门而言,个别方向优先通行的方法应予保留,但可修改灯号安排和下调车速限制,以助司机安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