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委员会引入海外受训医生 缓解人手短缺值得支持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卫生署署长陈汉仪及食物及卫生局副秘书长关如璧周二(18日)下午介绍《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在原有的资格考试和有限度注册两个途径之外,新增一条免试回港执业的非本地医生引入途径。

草案将成立特别注册委员会,负责挑选100间认可大学给予免试资格,且有关名单每三年检讨一次。委员会成员由卫生署署长、医管局行政总裁、医委会主席、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港大和中大医学院院长、不多于三名由行政长官委任的医委会委员,以及不多于一名由行政长官委任的其他人士组成,并由其中一名由特首委任的人担任委员会主席,可于会上投下决定票。

陈肇始宣布,推出法例修订免试引入海外医生。(梁鹏威摄)

须针对医管局人手不足情况

申请人除了要来自认可名单的大学,同时也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且已在当地获取医生注册资格或专科医生资格。而新方案申请人也必须在取得专科资格后于有关公营医疗机构工作5年,才可取得正式注册在港执业。

香港公营医院医生短缺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培训本地医生又需时较长,引进海外受训医生此“远水”料可救“近火”。然而,虽然草案要求申请人必须在公营医疗机构工作5年,但正如此前立法会议员陈沛然医生指出,在目前在港的海外医生,八成人受聘于两间大学医学院,根本无力纾缓公立医院医生紧张的现实。因此,政府可以考虑将草案中的公营医疗机构范围缩窄到公营医院,或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公营医院人手短缺的问题。

(港大医学院提供)

政府与市民需互相理解

另外,由于新方案免试引入,因此100间面试认可大学的挑选变成了引入医生素质把关的重中之重。特别注册委员会组成会否过于类近医委会架构,或者名单制定会看哪些准则等,医学界以至社会或许也有疑问。

一方面,市民不能让政治先行于民生需要,对外地受训的医科毕业生抱有偏见。引进海外医生确是香港目前所需,市民在质疑的时候也应进一步思考质疑的是引进准则未能完善还是引进本身。如果只是在质疑引进准则,则应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

另一方面,政府和特别注册委员会也可尽可能地采用可公开衡量的准则。虽然如陈肇始所言,综合考量中难以避免语言文化契合度等难以客观衡量的维度,但相对于可以量化的国际排名、学术指标等,这类较为主观的挑选因素占比上限应为多少?除了大学排名,此前不同地区医生参加香港资格考试时的表现数据,能否作为前期挑选大学的参考?虽然挑选豁免医学院难免涉及主观和较专业的因素考量,但只有规则尽可能地公开可衡量,且政府耐心地向公众做好准则解析,社会应放心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