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可取 长远须增加医科生及产业化
特首林郑月娥周四(2月4日)在立法会答问会上提出五项立法建议,当中包括修订《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以容许在海外经医科培训的香港永久居民能在港执业,并在公营医疗系统工作。引入海外医生本应是解决香港医护人员短缺问题的其中一个治标方法,惟一直遭本地医生团体保护主义的阻挠,悬而不决。政府此次以相对温和的方案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做法应较易取得支持,但其必须明白这只是解决香港医疗问题的一小步,往后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引入海外医生的提倡已久,但一直遭医学会等本地医生团体反对,这次也不例外。医学会会长蔡坚表示担心新安排下的医生质素,甚至日后会否断错症。海外来港医生成立的香港执照医生医学会认为执业资格试确保医生符合香港的专业标准,有助于维护病人的安全。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则关注,认可海外学院是否属英语教育,并指本港所有文件病历及医疗教育都使用英语。
外地训练也有高质医生
在执业资格试方面,笔试与临床试反复几次,或阻碍人才流入。加上临床试等欠透明、设难度具有主观性,曾被应考医生投诉过标准难测,也引人质疑到底考试制度是否如医生所说有效。即使外地训练的医生,未必一定能应付香港风土病,但并非没有对应的办法。像新加坡这种大开海外医生之门的地区,海外医生刚进入新加坡时必须得在公营医疗系统工作,并在当地医疗体系在督导的情况下工作一段时候,有足够时间检讨该医生是否能应付当地的医疗状态。
至于语言或质素问题,新加坡设立院校名单,只有在有保证学院毕竟的学生才能免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这样便解决了不少问题。新加坡自从开放海外医生后,从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医生人数提高了87%,当中有43%在外地受训,证明效果明显,且能缓解公营医疗体系压力。前世卫总干事及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前中大医学院院长李国章、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等,都是在海外接受医学训练的,谁能傲慢地说只有香港本地毕业的才是高水准?
扩大医疗体系 长远推动产业化
另外有些人声称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紧张,最主要是因为更缺乏其他医疗人手,但他们也无法否香港缺乏医生的问题。香港每1,000人中,只有1.91名医生,远低于其他先进地区,例如英国为2.8名,日本为2.3名,德国更高达4.2名。香港作为一个发达地区医生数量明显低下,医生不足即使不是全部问题,也至少是部分问题的所在。
政府现时放宽在外地训练的香港永久居民能免试加入公营医疗体系,显然可以解撚眉之急,惟人数始终有限,医生不足的问题的治本方法到底还是要从增加本地培训做起。现时只有港大和中大两所学府培训医生,每年名额530个。按“医疗人力推算2020”指,现时欠缺660名专科医生,至2040年增至960名,可见现有速度还远远不足应付所需。
长远而言,香港在满足本地需求后,更可进一步发展医疗资源和人手,吸纳全球医学人才,将医疗服务产业化。政府应大力推动私营医疗提供质素高、价钱合理的服务,甚至配套发展成医疗旅行等一条龙。这不单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也可以带来公共财政回报,更重要的是为香港提供更多高质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