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配不上“中间偏左”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趁劳动节发表网志诉苦,指他因为其“中间偏左”劳工政策立场而被商界及劳工界夹击,强调他已在顾及营商环境下改善劳工权益。问题是,由局长本人提出的例子,到他任内的具体施政,也不见得是坚实走中间偏左路线。

劳福官员要称得上在劳工政策立场“中间偏左”,至少应该认同一些左翼基本原则:政府有责任为劳工建立完善保障制度以减少其生活风险,并且要有效打击贫富悬殊、增加大量和多元就业机会以促进社会平等。这方面的具体政策实践包括:多层社会救助网、健全的劳工法例、赋予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权来平衡劳资双方权力和地位、累进税制来缩窄社会不均和应付政府支出、政府创造职位等。至于所谓中间位置,则代表推动左翼主张时采取渐进手法,而且承认市场经济功能。

罗致光指,政府以“保就业、创职位”措施解决就业困局,又指保就业有成效。(资料图片)

罗致光四大功绩言过其实

由这些原则和政策方向看来,罗致光配得起这个立场么?恕难认同。他在网志举出的例子,恰恰证明他在践行立场上只能说是马虎。例如在家庭友善劳工政策方面,延长法定产假只是最基本的改动,而他任内法定侍产假只能由三天加至五天,连民间提出的最起码七天也办不到,实在难言政绩。今天政府忙于处理外佣强制检测,正好反映政府安老托儿政策存在严重缺失,使大量港人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才要求助外佣分担照顾任务。

另外,罗致光的网志又列出了政府提案划一法定假日与公众假期,以及草拟取消强积金“对冲”议案两项“德政”。然而,两项措施在商界强硬反对下多番让步,未能收立竿见影之效。香港竟要多等八年才享有全民17天假期,最快在2024年才有望取消“对冲”,当中为拉拢商界,政府答允向雇主补贴“对冲”开支25年,何其荒谬。

今日(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工联会召开记者会,批评政府对打工仔支援措施不足,提出“五大诉求”,包括建议发放紧急失业津贴,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及取消政府外判等。(潘希桥摄)

至于罗致光表示防止工伤和复康服务有进展,包括提出修例增加违反职安健法例的罚则以加强对持责人的阻吓力,又筹备推出先导计划加快工伤雇员复康时间。这些措施虽然值得肯定,但打工族仍是要等待法例和措施落实。

除了对长远劳工政策改善敷衍了事外,局长对缓解雇员当下燃眉之急亦是无动于衷。在新冠疫情下,员工因为染疫或检疫隔离缺勤,至今尚未被列为工伤或者获得额外法定补偿。雇员无奈被放无薪假,换来他一句这是“工作分享”。万一被辞退,他们就要见证强积金“对冲”遣散费和长期服务金,又无法申请在职家庭津贴,要等到山穷水尽才可申请失业综援。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促政府设立失业援助金,以改善基层生活。(陈浠文摄)

偏重劳工政策正是要拨乱反正

与此同时,局长在检视劳工政策时还经常强调要考虑商界尤其中小微企雇主的承受能力。香港固然需要致力招商引资,但不应该因此犠牲劳工保障。再者,就上述几项政策而言,政府亦不见得特别关顾中小微企,反而是聘用本地过半数雇员的大企业,在政府让利过程中取得较多好处。疫情下的“保就业”计划更是显例,部分大企业录得盈利仍能获得千万以至亿元计补贴,足证所谓顾虑中小微企的说法言过其实。

香港的劳工保障在发达地区当中已算低,坚尼系数则冠绝世界。一个真正以中间偏左立场自居的官员本应进取地解决此等核心矛盾,在太平时期改善劳工权益和社会保障,例如增加照护支援,进一步提升最低工资,又参照外地推行社会保险、失业救济金和弹性保障劳工政策,减轻失业者冲击。到了逆境来袭,官员更应迅速回应民众需要,减慢社会不平等和贫穷率恶化的速度,给市民感受到官民愿意共度难关,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罗致光要么对劳工政策采取拖字诀,要么冷眼旁观,要么顾及大企业福祉为先,似乎以“中间偏右”来形容他的劳工政策立场更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