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揭滥用豁免强制检疫 卫生署须杜绝劣行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为防止输入新冠病毒案例,港府现时要求大部分来港者在指定地点接受14至21天的强制隔离检疫,但登记了“回港易”及指定类别人士则可获得豁免。随着内地和港澳台的疫情缓和,不少人希望港府早日放宽其余三地抵港的强制检疫条件,方便往来。但在争取通关之际,民众仍然应该遵守港府现行防疫禁令。然而,《香港01》发现有中介公司却涉嫌滥用豁免制度,破坏制度信任。负责审批豁免申请的卫生署怀疑走漏眼之余,又不透露获豁免的机构名单,轻视公众知情权,教人失望。

根据《若干到港人士强制检疫规例》及《外国地区到港人士强制检疫规例》,现时共有40类获豁免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相关豁免安排的大原则是豁免安排有助维持香港必要日常生活或经济发展,保障港人安全健康,或符合香港公众利益,而为香港供应个人防护装备、其原料或生产设备的公共机构及其相关人员是名单之一,卫生署是负责审批该类别申请的政府部门。

+3

破坏制度 对检疫者不公

《香港01》侦查报道,有中介公司声称可以取酬处理广东省以外的内地回港申请,证明申请者是上述规例豁免检疫的人员,并有成功例子。不过,中介公司提及的防护装备公司,既不存在于所注册的地址,现场租户亦没有供应防护设备。卫生署在接受查询时没有正面回复相关个案,又指基于私隐理由而拒绝公开获豁免的供应商名单。署方只回复截至4月7日有812人符合此类别获豁免隔离,至今并没有违反相关条文的定罪个案,以及会透过不同渠道核实申请资料。

诚然,现在没有证据显示豁免强制检者疫为本港带来更多输入个案,但中介公司公然滥用机制依然是一个必须处理的问题。这些人为省回隔离期瞒骗政府,破坏市民对整个制度的信任,对万千按规矩入境的回港者并不公平。另外,卫生署未能在核实申请时抽出违规者,也反映出审批过程存在漏洞。

“丽美邦”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大角咀长发工业大厦,现场找不到这间公司。附近租户及保安称未听过这间公司。(王海图摄)

公开资料 公众监督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就供应防护设备类别而言,卫生署可以抽查公司,派员上门了解公司是否有实体业务。若然署方认为抽查工作繁重,那大可以在网上公开曾申请和正在申请的公司名单,好让业界公众人士监督,举报可疑个案。或许署方认为该等资讯跟公众关系不大,但疫情之下,公众渴求更多资讯,要求政府行事更加透明可以理解。除了卫生署外,其他审批豁免人士的政府部门亦同样需要提高警觉,避免同样出现滥用个案。

港府关于获豁免人士的数据总是不大公开透明,最近一次公布是2月回答立法会医学界议员陈沛然的质询,而且当中甚至还透露了当局没有专门整理备存海员和机组人员以外获豁免人士入港以后的确诊数字,足见官员对此问题颇欠留心。毋庸讳言,豁免人士曾是过去爆疫源头,政府实在很应该恒常公布和更新相关数据,尤其是按各类别和来源地的申请、获批宗数等分项数字,好让各界察觉疫情有否恶化趋势,以便社区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