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这个、港版那个 市民游客“真系收货”?
由小红书的网上世界到香港的实地街头,不少内地游客在各处打卡成为潮流。坚尼地城被誉为“港版镰仓”、大围村化身“港版小京都”、西九龙海滨长廊有了“港版La La Land”的称号,旺角东站外可以捕捉“港版曼哈顿悬日”的景致……对于一个又一个的“港版”标签,香港人或许只觉“得啖笑”,一笑置之。然而,参考海外的“港版”重点项目,其实在官方的规划中从来不乏。
市建局日前(5月11日)提出“东维港湾区”概念,直接提到了澳大利亚悉尼的达令港(Darling Harbour)。达令港由昔日的工业区成功转型,现在是集休闲娱乐、餐饮、文化及大型会展设施(如ICC悉尼)于一身的活力中心。其“海—岸—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融合了水体、海滨及内陆建设,对于外国游客都是享负盛名。
土瓜湾摇身一变“港版达令港”?
以国际级综合性海滨区域为目,市建局有意将红磡以东至土瓜湾沿海及内陆地区,建设成媲美世界级湾区的“东维港湾区”。土瓜湾对出的海湾面积约348公顷,加上陆地面积更达798公顷,有潜力发展成集休闲娱乐、旅游、商业和住宅于一体的区域。市建局已启动“土瓜湾海滨研究”,并打算把握《保护海港条例》日前通过修订的机会,可以打通翔龙湾对开煤气设施、青洲英泥码头等海滨“断裂点”。加上区内多个更新项目,如庇利街“小区发展”以及明伦街/马头角道的临海项目规划20米阔海滨长廊,可加强内陆与海滨的连接。
然而,宏大规划的背后是市建局面对财政压力。尤其是收购成本高昂,原意发展成文娱艺术生活区、用以连接启德的土瓜湾五街预计要到2033年才能完成重建,十三街更是连启动的具体时间表也付之阙如。如果连小区重建都花十年、廿年,“港版达令港”由如今提出到全面实现,会否已经要到下半世纪?
SKYTOPIA迎接“港版筑地”?
至于机管局的“SKYTOPIA”发展蓝图,当中的空运鲜活市集亦被寄望成为“港版筑地市场”。日本东京的筑地市场(及现在的丰洲市场)闻名于世,不仅是庞大的渔获批发中心,更是新鲜食材、地道小吃的集中地,吸引全球游客慕名而至。而“SKYTOPIA”的空运鲜活市集将设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汇聚全球空运抵港的顶级鲜活食品,为市民和旅客提供独特的饮食旅游体验。除此之外,“SKYTOPIA”的蓝图还包括全港最大的两万座位室内表演场馆(亚博二期)、艺术廊总汇、大型游艇码头、水上康乐区及运动主题游乐区等,预计自2025年起分阶段落成。
不过机管局早于2019年已提出“机场城市”的概念,当时已经探讨亚洲国际博览馆下一阶段的扩建计划,游艇港湾及配套设施同样说了多年。时至今日,除了亚洲国际博览馆因举办演唱会而人流畅旺外,其他大部分构思中的项目仍处于纸上谈兵或早期建设阶段。社会自然好奇,宏大的蓝图多少可以落实,吸引到足够的日常人流与投资。
新田科技城何时成为“港版矽谷”?
位于北部都会区的新田科技城,寄望更加宏大——“港版矽谷”。美国矽谷聚集了高科技企业、顶尖科研人才,是全球科技发展的龙头。新田科技城期望能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落户,发展创科产业,成为不只是香港,甚至是大湾区的经济新动力。然而,北部都会区不论是原址换地安排,抑或是片区开发模式,市场反应均未见热烈。发展商普遍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基建配套的落实时间抱持观望态度。
同样面对财政困难的,还有“港版La La Land”所在的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和故宫文化博物馆无疑赢得口碑,临海草坪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但是在刚过去的复活节长假期和“五一黄金周”,西九文化区的项目吸引了多少入场人次?是否达到预期效益与财政目标?抑或不少游客只是到“港版La La Land”打卡留念?更重要的是西九文化区内的音乐中心、大剧院、音乐剧院和中型剧场至今仍未有落成时间表,成本问题持续困扰着这个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枢纽。
打卡热点遇上官方规划
即使是由政府主导、成本较小的地区活化项目,成效亦不尽如人意。“跃动港岛南”原意是将工作、居住、创意及消闲集于南区一身,包括提升黄竹坑、香港仔及鸭脷洲一带的步行环境、海滨地带、公共空间及社区旅游配套。然而几年过去,前往当地消闲、度假的人流未见明显增长。政府规划中较具进展的要数全长约60公里、已驳通约八成路段的“活力环岛长廊”,并有望在2027年底前驳通九成。
游客热衷于发掘“出奇不意”的街头打卡热点,某程度上反映了与官方规划的落差。这不是说“港版镰仓”、“港版小京都”不好,但作为重点项目、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宏大蓝图,必须要克服成本、土地等挑战,让“港版矽谷”、“港版筑地”、“港版达令港”一一成真,甚至超越海外例子。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考察澳门期间,提到“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刻不容缓”,必须“把发展蓝图落实到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基业”。同样的道理,岂会不适用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