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才可丁财两旺?
“五一黄金周”五日假期结束,共有110万名旅客来港,当中内地旅客约92万人次,非内地旅客约18万人次。内地访客的入境高峰出现在黄金周的第二天(5月2日),当日录得超过26.7万人次,第三日(5月3日)开始人数逐日回落。
行政长官李家超形容这次黄金周“丁财两旺”,市面喜气洋洋,带来信心和重大经济效益。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进一步表示,访港旅客遍布香港不同景点,主要景点(主题公园、山顶、昂坪等)人流畅旺,秩序良好,离岛、行山径等市区以外地方及城市漫步路线(中环、油麻地、坚尼地城)亦受游客欢迎。酒店入住率普遍达到90%,旅行团数目已超越疫情前水平,内地团超过900个,过夜行程占约70%。
打卡热潮不等于深度游
是否“丁财两旺”,或许视乎从什么角度看。正如特首也提到,新旅游模式将会常态化。毕竟现今游客规划行程,往往视乎社交平台有什么“打卡”热点,依循推荐清单逐一到访拍照。香港人去外地旅行也有时如此,对这种“打卡”模式自然不会陌生。只不过旺丁是否旺财,“打卡”以外他们会不会消费、消费多少,就另作别论。
“到此一游”的旅客对于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能了解多少,也是另一个疑问。在坚尼地城“打卡”不必然等于深度游,在亚皆老街拍摄日落不一定就知道九龙半岛的过去。旅发局周二(5月6日)向立法会经济发展事务委员会交代工作计划,提及与小红书等平台合作 ,并推广“艺聚香港”、“大城小区”等项目 。但烂小红书主导旅游路线以至模式之下,香港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城市魅力能为游客认识,甚至培养其对香港的感情和产生重游意愿?
深度游不成还未算最坏,值得留意的是人人“打卡”“朝圣”,会不会反而带来不好的体验。正如立法会议员所忧虑,坚尼地城海滨、西贡东坝等新兴热点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容量、交通接驳、公共卫生设施等——往往未能跟上突如其来的人流。就连过关口岸也有网络挤塞,导致旅客大排长龙。
不够“智慧”随时难倒旅客
旅发局虽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及要实现“无处不旅游”,但若热点的配套设施“处处不足”,这无疑是空谈。反观邻近的亚洲城市如首尔,早已实现免费高速公共Wi-Fi全城覆盖,为旅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香港若要在细节上取胜,热点的配套改善刻不容缓。
事实上,不用说热点配套,游客到埗后的第一印象可能已经觉得香港落后。须知道外地旅客早已习惯信用卡及电子钱包支付,我们的的士却仍普遍只接受现金,部分可以使用八达通。坊间一直希望推动网约车合法化,不但可以引入竞争以提升服务水平,对于便利旅客也是百利无害。旅发局提倡“智慧旅游”,但若社会整体的科技应用未能与时俱进,单凭几个应用程式或资讯平台,难以构建真正的“智慧”旅游体验。
新热点只闻楼梯响 “幻彩咏香江”更新缓慢
除了热点配套不足,新热点的发掘也未见很多进度。去年10月施政报告宣布成立“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由政务司副司长领导,旨在发掘和建设新的地区旅游热点,加强跨部门统筹。然而超过半年过去,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在立法会上仍表示工作组将于未来几个月陆续推出新热点,并采取“成熟一项推一项”的方式。这种说法难免令人好奇,是否至今仍无一项新热点真正“成熟”落地?
本身应该是香港旅游新热点的启德邮轮码头,耗资逾80亿元兴建,码头内却人流稀疏,商户经营惨淡。邮轮旅客抵港后只会四散,而非逗留在码头消费。旅发局提出要“巩固亚洲邮轮枢纽角色”,但面对启德邮轮码头这一核心基建,若无大刀阔斧的改善方案,再响亮的口号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竞争力。
世界各地都在争取游客到访,单是亚洲区内,我们就面对新加坡、日本等的强劲竞争。我们标志项目“幻彩咏香江”沿用多年,早应该改变以带来新鲜感。早于前年12月旅游事务署与旅发局已共同检讨,期望在2024年订立更新方案,然而时至现在却仍处于“评核阶段”。旅发局虽然预计新汇演在今年内推出 ,但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实难予旅客“时时有惊喜”的印象。
黄金周五日假期市面虽然人头涌涌,但今年以来平均每个月内地旅客300万人次,其他旅客100万人次,比起新冠疫情前的同期仍然少了一大截。这反映我们的确需要开发新旅游配套服务,提升新旅游模式的配套和经济元素,带来新体验和更多经济效益。这是身兼节庆安排跨部门工作小组组长的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组长的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抑或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的责任?不管怎样,总之要看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