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联会案告一段落 香港路漫漫其修远
已解散的支联会被警方根据《国安法》其为“外国代理人”,时任副主席邹幸彤等三人拒绝配合调查,被控“没有遵从通知规定提供资料罪”,原判囚四个半月。终审法院周四(3月6日)裁定被告上诉得直,厘清控方须证明支联会“事实上是外国代理人”,而非仅凭警方“合理相信”即可定罪。
支联会拒交资料案为《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首宗终极上诉得直的案件。邹幸彤等人早已服刑完毕,这场胜诉对他们而言或许只是一个迟来的“正义”。然而,终院的裁决为“外国代理人”的指控确立了更高门槛,不仅让执法机关在未来行动中更需审慎,也为社会守法提供了更清晰的界线。
由爱国初衷、卷入旋涡到解散
原副主席及常委洗脱罪名,但支联会已经不复存在。由最初声援北京学运而生,到每年维园烛光晚会,支联会原本承载了爱国的情怀。然而2014年本土派与社会激进势力开始冒起,年轻一代污名化支联会的“大中华情怀”,2019年更是政治环境剧变。在这股潮流稍一站不稳阵脚,自然被卷入旋涡。从爱国团体到被标签为“外国代理人”,支联会最终2021年9月解散,结束32年的历史,以其成立原意看,这令人惋惜。
悼念六四在香港不是禁忌,也不会触犯法律,因为我们不是要颠覆国家,也无意于煽动仇恨。当年对天安门广场的处理是毋庸置疑的错误,但中共并非没有汲取教训。历史证明了它没有重蹈覆辙,也没有走回封闭的老路。不幸的是,尤其是自2019年以来,香港对六四事件的悼念很容易就跟对政府的不满扯上关系,不论是从悼念者的角度,抑或是在官员的研判之中。这令理应是严肃的、对死伤者的一份尊重,不必要地卷入当下的政治抗争。支联会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推向风口浪尖。
在“一国两制”下总结经验
如今街头冲突早已平息,维园的烛光不再,但香港社会付上沉重代价之后换来了什么?香港人房屋有住得更宽敞,创业的机会更多吗?孩子的教育和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都更好吗?抑或是移民了的没有后悔,没有移民的感到后悔?
中共在六四事件之后能够大步迈前,令人民生活变得更好,对世界大门打得更开,香港同样应该有我们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改革开始必然是在“一国两制”之下全面认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结香港的几许风雨、历史经验,从而找到我们拼经济、谋发展,令每一个人生活会变得更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