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颈碉堡磋砣十年 研究保护皆见不足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沙头角鹿颈山头上的机枪堡及观测台,在2009年期间曾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但港大建筑学院研究团队经研究十年之后,发现该机枪堡建筑群共有7座机枪堡、6座仅能容纳一人的卫星枪堡,而枪堡之间亦有战壕相连。研究团队发现其规模远较古咨会的描述为大,加上该建筑的建造背景,该建筑的历史价值或许在评级时已被低估。

该建筑的历史价值,或许在评级时已被低估。(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二级历史建筑 或未反映价值

古咨会的资料记述该建筑群建于日占期间,可能用于强化边防,抵御盟军从新界东北进攻,而资料指据邻近村民忆述,当时曾有原居民被迫参与兴建。但对于该地的实地考察,古咨会则明显不足——古咨会地图资料只纪录了建筑群的12处地方,但山上实质上则有14个枪堡,甚至报告中亦有明言未对机枪堡作详细考察,因而当时未知该地的图则、构体厚度、入口及枪眼位置等。资料仅指其历史意义在于许多日占时期建筑在二战结束之后已被拆除(例如忠灵塔),加上战时军用建筑在本港亦属少见等,但有关建筑已于战后失修弃用。

不过从港大团队的研究看来,这建筑群所代表的不止是日军的在港布防策略,它也可能是东江纵队港九支队与日本交战历史的其中一段,建筑群可能是日军为了加强打撃游撃队而建立,反映游击队在沙头角一带的渗透或骚扰行动对日军做成威胁。研究团队亦相信该处是日军在港留下状态最好的军事遗址。以上种种因素都使鹿颈机枪堡的历史价值,可能远超古咨会的最初评级。

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学系教授黎伟聪表示,他们花了十年才完成研究,当中确定了设施的地点,并考究了建筑特色。(李泽彤摄)

逾千建筑难跟进 保育问题值反思

机枪堡建筑群一开始只获“二级历史建筑”,意指该建筑群“具特别价值而须有选择性地予以保存”,但是该评级本身只属参考性质,在历史建筑正式被宣布为“暂定古迹”或“古迹”之前,《古物及古迹条例》其实未有限制该建筑群的改建或拆卸。所幸是该建筑群位处郊野公园范围,加上郊野公园不涉私人业权,用地本身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使该地未有大规模工程,也不致让主教山蓄水池或景贤里的悲剧在鹿颈重演。

2009年3月古物咨询委员会(古咨会)公布全港1,444幢历史建筑的建议评级,随后亦依其一级、二级、三级历史建筑的划分,从而制定各历史建筑评估的先后。但诚如港大房地产及建设学系教授黎伟聪指出,研究团队花近10年时间对机枪堡建筑群进行研究,但委员会同一时间却须处理多项历史建筑,“他们都是坐在写字楼里看图”,甚至未必有实地考察。若要求古咨会对众多历史建筑的跟进工作须严谨如研究团队的十年成果,这当然是要求过高,但政府要如何改变现时古迹跟进研究、事后保护不足的情况,亦相当值得政府反思。

本港历史建筑众多,鹿颈的发现或许说明单以古咨会的人手,无法对1444个历史建筑进行严谨研究。(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评级跟进不足 保护有待改进

本港历史建筑众多,鹿颈的发现或许说明单以古咨会的人手,无法对1444个历史建筑进行严谨研究。除了直接增加古咨会人手,香港政府尚可从学术拨款方面著手,透过增加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拨款,鼓励学者协助跟进众多有被评级但背景模糊的历史建筑,以此避免本港保育再有漏网之鱼。

正因它的重要性在逾十年后才被发掘,社会对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也无奈被推迟十年——现时山头杂草丛生,出现水土流失,加上过去曾发生山火、游人破坏,黎伟聪表示有部分结构已经倒下。单单把历史建筑评为“二级”,并不足以促使政府部门或私人机构保护建筑,因此修改《古物及古迹条例》,将现时的部分条文扩展至已有评级的历史建筑,这也是政府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