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无问出身 “择优而取”才是原则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医委会早前否决4个豁免海外医生在港实习期的方案,全城哗然。民主党和民建联随后建议放宽引入海外医生门槛,其中民建联提倡在豁免考执业试的情况下,输入境外医生(包括内地医生),想不到又引发新的争议。医生组织“杏林觉醒”成员黄任匡周三(4月24日)在报章撰文,质疑民建联的建议不可取,他除了批评方案“便利权贵子弟免试来港执业”,还质疑方案旨在配合“大湾区主旋律”,大搞“中港医疗融合”。我们喜见黄医生积极为香港医护问题发声,但其部分观点委实有待商榷。

自由党议员张宇人早前声称,香港未有放宽海外医生回港执业,令其女婿打消回港执业的念头。诚然,倘若政客出于私利而非公众利益,鼓吹香港放宽执业要求,那肯定是错的。

不过,“便利权贵子弟免试来港执业”这句话出自黄任匡之口,却显得有些奇怪。今年1月底时值流感高峰期,黄医生当时撰文,呼吁政府重新考虑引入英联邦医生,认为有关政策在过去一直行之有效。逻辑上,如果民建联方案“便利权贵子弟”,那么引入英联邦医生何尝不会有同样后果?黄医生如何自圆其说?

在4月24日的文章中,黄医生还担忧一旦香港医疗系统“中门大开”,质素参差的海外医生(包括内地医生)便可来港。根据他的数据,内地医生的临床考试平均及格率不足3成,相比之下,英、美、加、澳等先进国家医生的数字却超过5成。此外,内地目前还没有国际认可的专科资格和制度,他因此反对让不及格内地医生来港。

从维护病人权益的立场出发,我们当然不应任由“未够班”的医生来港执业,但这种判断应该基于“择优舍劣”的原则,而不是基于“配合大湾区主旋律”之类、带有政治阴谋论色彩的质疑。

平情而论,民建联方案有其不足之处,更佳方案理应是我们曾多次呼吁的“新加坡模式”──“01观点”曾指出,政府应尽快建立一个高质素院校毕业生的豁免名单,相关院校不论是海外的还是内地的,只要广获国际社会认可,其毕业生便可免试来港执业。

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当局在4月18日发声明指,由于当地培训的医科生人数增加,决定把认可外地院校数目由158间减至100间,当中内地院校减至4间。虽然部分内地院校被踢走,但北大、清华、复旦及上海交大的医学院仍然名列其中,足证在“择优而取”的大原则下,内地顶尖学府的医科生仍有足够竞争力。

我们认为,在引入海外医生一事上,外界根本无须执著内地还是英联邦,只要医术高明,两地医生都可被纳入院校豁免名单。能够舒缓医护人手不足的方案,便是好方案,持分者与其庸人自扰,倒不如展现魄力,为香港作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