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免海外医生“第五方案” 坐实部分医界人士保护主义心态
香港医护人手严重不足,亟待引入海外医生以解市民燃眉之急,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惟本月初(4月3日)负责审批的香港医务委员会竟否决了放宽海外专科医生实习期安排的全部四个方案,引起舆论哗然。
为求补镬,医委会下月将再讨论豁免海外医生考试后免实习安排。不过,医学会及部分医生团体近日抛出“第五方案”,建议设立执业试后捆绑期,在医院管理局、卫生署及两间大学医学院工作,惟年期不一,形同提高门槛,进一步揭露部分医生以“专业自主”遮羞布掩盖的保护主义。
按任职医疗机构捆绑年期 难道医生也分三五九等?
该方案最大问题,在于执业试后不同机构的捆绑年期不一,据报,新方案建议医管局须捆绑最少3年,考试前后各绑1.5年;在公院的医学院须试后绑3年;从事临床工作的卫生署则试后绑4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就忧虑做法会向社会传递错误讯息,觉得部分医生“低人一等”或临床经验较少,不但令正在这些机构工作的本地专科医生感到不受尊重,亦令国际社会对香港医学界人士产生负面的印象,以为从事公共医疗及医学科研的专才在香港备受轻视及不受尊重。
上述由医学会及部分医生团体抛出的“第五方案”,进一步坐实部分医界人士对于保护自身利益时的无所不用其极,不但海外医生遭受“青白眼”,今天甚至连本地医生都要按出身将其区分为三五九等,做法令人侧目。
新加坡削认可外地院校数目 更反映香港医疗建设不足
另外,近日亦有意见指新加坡卫生部与医药理事会在上周四(4月18日)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大幅削减认可外地院校数目,由158间减至100间,因此认为开放海外医生的做法不可行,亦是混淆视听之见。
事实上,新加坡是次大减37%认可外地院校数目,主要是因应当地医科生人数增加。换言之,即当本地供应充裕,就相应控制海外医生的流入数量,这本是相当正常的做法。《01周报社论》在今年1月主张引入外地医生,亦强调长远来说香港须有建设成“医疗城”的决心,包括开拓本地医科生源、培训和吸纳顶尖教授,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医院。若本地医生能自给自足,自毋须“外援”。
但是,在2008至2017年十年间,香港人口对医生比例仅由每千人1.8名轻微上升至1.9名,远低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地区的3.4名医生。现时本地两间医学院也只能够吸纳大约0.5%符合入读本地资助大学资格的学生,即意味着香港需要在现时基础上再增加多一至两间医学院,或将收生范围增至1%,才能够追上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因此,在现阶段的香港,不但不应该错误解读新加坡的政策,以为引入海外医生不可行。而是应该双管齐下,在短期内从速为海外医生来港执业的门槛“拆墙松绑”,以解市民燃眉之急。在长远措施方面,包括港大和中大在内的医学界更应该以开放的心胸,秉持其在近期事件中所主张的“一视同仁”精神,接纳甚至推动香港建设更多的医学院和医院,培养更多的医科生服务市民,至于届时香港是否还需要海外医生,则属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