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狂潮何时了?
比特币(Bitcoin)于美国时间上周五(8日)升至近42,000美元的历史高位后,不足三日时间便暴跌两成,技术上已算步入熊市。虽然投资者获利回吐是正常现象,但其币值短时间里大上大落,充份说明了这纯属投机炒卖,亦随时有狂潮爆破的风险。投资者除了要当心血本无归,港府亦要及早研究投资市场的风险,避免影响外溢到金融甚至实体经济。
比特币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空降横生,不出十年已成为高风险投资者垂涎的产品。尽管比特币曾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低见约4,000美元,但在环球中央银行同步放水救经济后,比特币又再重现升势,不仅在上月中旬突破2万美元,更在新年后冲破4万美元大关,在短短一个月内爆升一倍。不过狂热的炒卖风潮并不持久,周日便出现超卖回套,其币值更在三日内大跌两成。若连同其他加密货币一拼计算,周一的大跌市更抹去约1500亿美元,迫得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亦出面警告,投资者要准备好“血本无归”。
投资价值远大于内在价值
这种大起大跌的波动并非首见。当比特币2017年逐渐成为投资者的宠儿时,虽然这只是小众投资者的玩意,但当年的币值亦由年初不足1千美元,暴升至迫近2万美元,升幅达20倍之多。然而这轮升势有别过往,当中除了也有高风险投资者的参与,机构投资者亦大举进军加密货币市场。据普华永道的报告发现,包括摩根大通、渣打、花旗和德意志等银行已开始定期承保这类资产,连带桥水基金创办人达利欧(Ray Dalio)亦一改取态,表示“关于比特币,我可能丢失了某些(用于判断的)信息,因此很乐意被纠正”。
美元过去大半年不断贬值,有人视比特币为黄金以外的避险工具,不少人借着炒卖加密货币赚到第一桶金,甚至保守投资者也开始转軚。然而,比特币的投资价值仍然会受制于其内在价值。加密货币亦如同其他商品期货一样,有其供应上限,但其内在价值并非与实物挂钩,更不能如原油、黄金、铁矿石等商品,可用于生产其他消费和工业用产品,使至其价值几乎完全由观感决定。再者,纵然加密货币与货币同是“无中生有”的交易媒介和保值工具,惟后者的交易价值是由政府承认和背书,能起稳定币值之效,而前者则是全然靠买卖双方自行决定,并无任何基准可言。即使今天一个比特币或可换来十块薄饼,明天却可能因为人们对其失去信心而变得一文不值。
历史里的泡沫爆破的先兆,都总会始于投资产品的价值遭严重高估。由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18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和“密西西比公司事件”,再到千禧年初的科网股泡沫,这些经济泡沫的共通点除了有其幻想支撑,如比特币可取代黄金在金本位地位的论调,但同时亦离不开人类天性里的贪婪。尤其是在当下环球资金盛宴下,市场大量游资为抗通涨、保增值,四出寻找不同投资机会,也已将中外的科网股炒至“离地”估值。故比特币狂潮的非理性现象,只是环境投资市场出现泡沫的一环,而人们通常只能在泡沫爆破后才如梦初醒。
由于投资加密货币的风险甚高,港府未来亦要加紧留意加密货币的洐生产品和销售手法,并作出适度监管。尤记得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当时本港有不少银行向市民推销雷曼迷你债券,更标榜这类投资跟债券、定期存款相若,让认购者误将风险极高的结构性产品,当成稳阵的收息投资产品。最终次按危机爆发后,投资者手上的迷你债顿成废纸,毕生储蓄化成灰烬,苦主数量多达3.1万人,合共损失数十亿元。因此,在加密货币的热潮已成之际,政府虽然不能直接立法禁止炒卖,但仍可从其他方面减低市况动荡带来的冲击,以保障投资者在不知情下蒙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