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反映的是过度消费?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今年双十一,“尾款人”一词在内地网络爆红。“尾款人”原指于双十一参加活动预售后须支付尾款的消费者,后用来广泛调侃预支或过度消费而欠款的群体,比如“定金的时候感觉什么都买得起,加油尾款人”,“定金一时爽,尾款想撞墙”等。香港虽没兴起“尾款人”一词,但其现象却是不乏。近年网购的发达和来自内地的影响,也令消费容易变了消费主义。

香港教育大学2018年一项中学生消费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曾入不敷支,当中近三分一曾“超支”达三个月或以上。而消委会在去年6月针对本地借贷市场的研究也显示,逾六成在职年轻受访者曾入不敷支,近三分一曾负债。而他们借贷的主要原因是“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支付消闲娱乐上的花费”。

虽然消费行为和理念属个人自由,但借贷消费且年轻化的趋势会令市民容易陷入财困,也可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也有责任从教育和贷款监督等几方面,监察社会过度消费可能带来的危机。

每年双十一都会让物流系统承受巨大压力。(VCG)

消费习惯待研究

在教育方面,理财规划教育在香港并不普及。而香港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更指出,目前香港的理财教育更将焦点主要集中在投资,只有8%的课程以怎样正确使用信用产品及管理债务为重点。而根据委员会的研究,香港青年的理财知识更呈倒退现象,2018年18-29岁青年的金融理财知识只有13.5分(21分满分),比2015年显著下降。因此,政府推动相关教育的普及,无论是对个体的发展规划还是社会整体的经济健康都能有所裨益。

与之相关的,是政府对社会消费习惯的研究。与内地相比,香港的网购相关数据比较匮乏,令相关团体难以获得足够数据去观察和分析香港青年的网购习惯。现时政府统计处的网购商品或服务分类亦未及时更新,未能反映青年网上消费的新趋势,比如未有包括网上串流服务和网游课金等类别。因此政府应加强相关调查与统计工作,才能帮助推动社会对网络消费的了解,并及时就相关情况提出建议。

双十一当晚,阿里巴巴在浙江杭州的总部灯火通明。(VCG)

现代社会贷款的便利,一方面为预支和过度消费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经济低迷时人们轻信的救命稻草。而无论是在那种情况之下,不良放贷都容易增加财困及破产的可能,长远也不利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监管放债行为和机构,也可促进社会健康消费。然而目前香港仅依靠1980年制定的《放债人条例》规管,一方面未能有效杜绝放债人透过不良经营手法,例如进取的市场营销、强调快速获批、无需收入证明等,催生借款人过度借贷,另一方面也未能杜绝放债人使用不恰当的收债给借贷人施加压力。当局可参考日本在这方面不断完善和细化的监管,设定放贷总额与年入的百分比,放贷必须索取税务文件或收入证明等方法,减缓过度贷款的问题。

消费本是好事,消费模式与观念也是个人选择。只是放贷人为了盈利有时不顾借贷人的财政健康,商业活动亦鼓励超支消费的话,便容易潜藏危机。尤其借贷消费年轻化的话,政府更应成为理性的担当,通过理财教育的普及、贷款的监管,让市场活动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