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家庭惨剧揭示痼疾 政府岂可视而不见
政府岂可视而不见葵涌邨在本月初发生母亲杀子惨剧—一名21岁智障青年从特殊学校毕业回家后不久,9月5日凌晨遭母亲亲手勒死,动机有可能与照顾压力爆煲有关。这既是一个家庭的伤痛,也是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悲哀。杀子诚然错误,但社会上一些只怪责母亲枉为人母的言论,则容易忽略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没有认识到政府在这问题上的应有责任。
事实上,类似的家庭惨剧已经不只一次发生。2017年6月,一名八旬翁勒毙76岁的中风妻子;同年10月,一名34岁男子杀死77岁、长期患病的母亲;前年3月,一名52岁外婆勒毙患有过度活跃症的6岁男孙⋯⋯一宗又一宗的命案,令一个又一个家庭破碎。社会或许曾经感到难过,但事情过后,政府从未解决根本的结构性问题。
生命诚可贵,一宗惨剧都嫌多。香港还要承受多少次这样的伤痛?我们还能承受多少这样的伤痛?智障人士的宿位轮候竟可数以十年计,照顾者压力巨大。问题延宕多年而未解决,当政者谈何为官为民?是因为官员“离地”,深居庙堂之高而不识民间疾苦,抑或是纯粹的怠懒无能?
葵涌邨命案中的母亲既要照顾不能自理的智障儿子,又要照顾一对未成年的龙凤胎,全家生活开支落在开的士的父亲一人身上。无论是经济、时间还是人力,基层家庭在能力和意愿上,都难以独自负起照顾有需要者的重担。然而,与这宗命案相关的严重弱智人士宿舍,到今年6月的轮候时间长达十九年,中度智障宿舍为十六年,比起1997年回归时的约五年增幅惊人。安老院舍方面,津助及合约院舍平均轮候时间目前已达3.5年,去年轮候期间去世的长者逾7,000人,数字创下新高。
结构成因是政府的福利政策规划凌乱,资源投入匮乏。在此之下,更底层的问题在于官员对自身资源分配角色的认知不足,社会甚至放过了这个本应负责任的政府。须知道社会上每个人的生理资质与家庭背景等均不一样,如基层的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不管是在起步还是发展上,都会遇到更多限制和困难,甚至一辈子承受痛苦。美国作家赛珍珠曾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见诸于其怎样照顾社会中最弱势的一群。”从这个角度看,香港远远不及格。
立法会议员张超雄上周公开撰文,质问林郑月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之首,对相关惨剧有何回应。张超雄有一名严重智障的女儿,他与妻子恪尽父母职责近三十年,终因担心年老力衰无法再尽照顾之责而为女儿申请院舍服务,但他如今担心在女儿轮候到宿舍前,自己早已没有能力照顾她。
无力只是托词 无心才是关键
两年前,林郑月娥谈及安老院舍不足时,曾声称有钱也解决不到此困局,“因为事实上没有这样的院舍、没有这样的楼房、没有这样的土地,当然亦没有人手。”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更曾在网志写道:“不论是社区照顾服务或院舍服务所需要的地方与人手,有关数字都是难以‘高攀’的。”让弱有所依、老有所养,是一个政府最基本、应竭尽全力做到最好的职责,但这竟然是局长口中所谓的“不可能的任务”,既是讽刺,也叫人羞愧。说到底,香港政府所谓的没有资源,根本是高官逃避责任的借口。
政府多次提到没有土地兴建新的残障院舍,实情却是香港有大量的闲置土地,只是官员没有善用。西区已婚警察宿舍空置逾十年,当局却没有用以回应区内的社福需求。有区议员曾针对全港二百多所荒废校舍向政府查询,看能否申请改用作院舍,但通通失败而归。财政负担上的“不可能”更是一个笑话。政府不能将为弱势群体雪中送炭理解为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即使资源有限,政府也应优先想办法救民于水火,更何况以香港政府的财政收入,绝非没有能力彻底解决轮候时期长的问题,官员不做,是无心,是不为,绝非不能。
香港政府沉迷于“自由经济”,当公营宿位不足时,想到的“解决方法”只是用院舍券等将市民推到质素参差不齐的私人市场;与此同时,政府亦没有充分监管私营院舍的质素,不仅平均面积远低于政府院舍,更频现虐待丑闻。
近日死因庭便裁定,一名因病逝世的六旬中度智障兼半瘫男院友,曾被护老院职员未经同意下将尿片塞入其体内。近年还有安老院被揭发安排院友在露天裸体等待洗澡,而即使院方曾多次严重违规及收到警告,当局却没有正视问题。经济能力有限的基层要在这个所谓的富裕城市有尊严地老去,一点也不容易,那些高薪厚禄、退休后生活无忧的官员,能有一点同理心,明白问题所在吗?
我们要问一问那些锦衣玉食的政府官员,智障宿位轮候时间长达十九年、安老院舍面积标准未增至每人八平方米的拟定标准,这些是否只是政策文件上虚无的数字?你们是否明白数字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煎熬和血泪?是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于逾百万残障人士、长者及其家人,十多年轮候煎熬是具体的:是房间放不下轮椅,自己又抱不起亲人的艰难;是一夜起身多次的担惊受怕,也是日日脚不沾地的徬徨奔波;更是不知又一单的家庭悲剧会否同样降临的梦魇。
得下之情则治 解民之忧始安
缓解院舍压力、建立社区照顾体系任重道远,早在1998年,时任特首董建华便在《施政报告》中强调持续照顾的重要性,惟至今廿多年,香港政府仍未制定出完备的发展蓝图。2017年,林郑月娥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承诺投放额外资源,加强社区和家居照顾服务,目标是将服务的轮候时间减至零。翌年,林郑月娥矢言加强对残疾人士家庭的社区支援服务,让他们可在社区与家人一同生活,同时减轻其家人的压力。然而,从2017年至今,社区家居照顾服务轮候时间不跌反升,去年初达到轮候18个月的历年新高,既谈不上“零”等候,也未减轻相关家庭的照顾压力。
规划凌乱、投入匮乏,是社区照顾不足、政府院舍一位难求的原因。叫人更气愤的是,这是香港大部份公共福利没有改进的普遍现象。在长期照顾以外,政府不敢触碰医疗界别的既得利益群体,既未能学习新加坡有限度引入海外医生,也未能为物理治疗师、视光师等专业医疗人员充权,以至于专科新症一诊难求,九龙中区眼科新症已要轮候141个星期之久。在房屋问题上,相对一水之隔的深圳政府无偿收回市中心133公顷的高尔夫球场,香港政府今年却将位于粉岭郊区余下140公顷的高尔夫球场继续以象征式地价续期至2027年。1,700公顷的棕地和逾千公顷发展商囤积的农地,当局也未使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以致市民难以安居,公屋轮候时间平均达5.5年。
我们常说,特首及高官要有管治魄力,敢于从根本解决社会民生的老大难问题。但或许与此同时,他们更需要一颗同理心,能够将心比己地明白别人生命中正在承受的痛苦。春江水暖鸭先知,社会的基层弱势群体对社会的变化和匮乏最为敏感,也最容易被波及。一些人云淡风轻的谴责,对另一些人来说或许就是灭顶之灾。官员在法案上寥寥数笔的一个签名,对于基层来说或许就是关乎生死的重负。墨子曾言:“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所以,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好打得”的特首、好识计数的司长,更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官员,好让香港不只有物欲的谋算,更有人情的温度。让香港不只是有钱人灯红酒绿的维港,更是升斗小民乐业安居、充满温情的香江。
请透过“01心意”捐款支持慈善机构,为智障人士、具特殊需要的孩子及成人提供服务于衣食住行、独立生活训练及医疗维生设备等方面提供适切的资源,为照顾者减轻重担,减低悲剧重演的机会。按此连结捐款网页
敬请留意9月14日出版的第23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