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铁重复犯错 自律不成靠他律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港铁荃湾线在周二(3日)早上故障,大窝口站至葵兴站的路轨出现裂纹,列车要减慢车速,行车时间一度延长。这是港铁荃湾线六天内第四次事故,虽然事故未至导致全线服务瘫痪,但难免让市民质疑铁路安全水平。政府必须要求港铁尽快交代事故原因,调查背后有否制度缺失,而正在筹备成立的新铁路部门亦要透过严谨监督提升表现、减少失误。

港铁荃湾线的四宗事故当中,两宗涉及当日开车不久后出现的路轨裂纹。客观来说,近日正值入秋时分而有较大温差,列车驶过发出热力亦会加剧路轨冷缩热胀程度,进而增加事故发生机会,不过即使如此,为何港铁职员未能在收车后测出裂纹或其他问题,更让四宗事故在同一条铁路线发生?两宗事故在客观因素之外始终有机会牵涉人为失误,这点仍然有待调查清楚。

新监督部门须具决心

在2015年同类事故后,负责监管铁路运作安全的机电工程署铁路科简述其跟进工作,当中透露港铁例行裂纹检查包括每隔三天目测一次路轨,每隔两周利用超声波轨道探测车检查路轨,每隔四至六个月以人手超声波或染料渗透测试检查路轨的特定位置,因此署方向港铁建议在路轨关键位置加强人手测试检查,并且调整钢轨伸缩接缝焊接位置以加强承托。几年过去,究竟港铁——尤其是荃湾线——负责检查维修员工有否落实署方建议?他们有否花工夫进行预防性维修?恒常维修工作有否渐次松懈?若果原因出于员工轻率,还是受制于人手或检查工具不足?事故背后有否制度因素?港铁和机电工程署也要清晰交代。

现时港铁营运受机电工程署监管,但其监管效力实在未能高估。犹记得今年9月《香港01》接获消息,揭发港铁东铁线信号系统在4、5月出问题,而机电署却到该月才知悉事件,反映机电署在港铁疏于通报下对前线实况掌握程度相当有限。当然,要数政府部门监管失效例子莫过于沙中线工程,当中路政署未能履行“核实监督者”(check the checker)角色,屋宇署的质量监控计划亦无法好好监察总承建商礼顿施工情况。

陈帆说目标希望能赶及新的铁路项目推出前成立,但需要视乎于立法会申请拨款的进度。(李泽彤摄)

不论在建造新铁路项目还是在日常安全规管上,当局监管机制明显需要彻底改革。去年的《施政报告》附篇提及政府会成立新部门专责处理和监督铁路规划、建造事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日前亦在不同场合表示该新部门将负责铁路营运、建造标准、安全及可靠性等问题,并在新铁路项目筹建前落实。

由此可见,这个新部门将在未来几年内投入运作,规模比现时的机电工程署铁路科庞大,人手会更充裕、讯息会更流通,甚至可能直接向政策局汇报。本身是公营机构的港铁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绝对有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给大众市民,可惜港铁一直“无皇管”而不断犯错,公众自然期望新部门能管束这只巨兽减少过失,港铁本身也须开诚布公,并且从中汲收教训,才能重拾港人支持,真正称得上香港人的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