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市能存活于市区重建下吗?
观塘市中心重建,服务社区超过30年的物华街临时市场须作清拆,小贩自2014年起暂时搬往临时性的同仁市集,直至新的永久观塘小贩市集落成。然而,同仁市集却失去往昔墟市的光彩,门可罗雀的场面多年来为人垢病,反映出由上而下的规划忽略社区需要。更重要的是,墟市紧扣基层生活,惟本港的重建模式却是赶绝基层,为社区引入市绅贵族,即使新的小贩市场即将落成,真正的墟市似乎将不复存在。
墟市紧扣基层生活
本地文化研究学者马国明曾写道,小贩为城市空间的开垦者,他们凭著一己眼光判断城市空间里有何处可发挥一己所长,那么一个成功的墟市,便是小贩与市民共同打造出来的地方,在这裹小贩可恰如其份地满足社区的需要,自己亦能借此糊口,故墟市可谓是满足基层市民生活所需、却无需刻意铺陈、规划,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有机物。
观塘市中心的物华街临时市场正是如此。七十年代,观塘市中心裕民坊一带聚集不少小贩,港英政府因管理、卫生及交通等问题,决定将过百档小贩迁至附近物华街的旧篮球场,打算作短暂的临时市场,然而此临时市场却一直营运多30多年。
当然,物华街墟市的诞生并非完全有机,毕竟小贩们原初扎根的位置乃裕民坊,但不料政府放逐小贩至其附近的物华街球场上,却是促成了更紧连社区的市集格局。物华街邻近不少民居与及公共屋邨,自然方便基层市民前来光顾。配合附近瑞和街街市,与及裕民坊的商铺,多年来主售日常用品的物华街市集与之形成一个绵密、却有明显分工的商贩空间,基层市民起居的不同需要均可适数得以照料。
但直至千禧年代,市建局宣布重建观塘市中心,裕民坊附近一带300多公顷须砍掉重练,物华街墟市自然不能幸免。市建局于“山下”同仁街一带设立临时市集,用以暂时安顿“山上”过百档小贩,直至2020年永久小贩市集落成启用。然而同仁市集启用以来负评不断,多年来门可罗雀,该址人流不但稀少,甚至被市民当作行人通道而已,完全失去往昔墟市的热闹。
市建局或认为,邻近小巴、巴士站、甚至地铁站的同仁市集,理论上有利设立墟市。然而同仁市集的败笔之处,却是远离基层民居,居于“山上”的基层市民鲜有动力,远征“山下”的市集只为购买日用品,同时同仁市集邻近的高级住宅,所属居民亦非墟市的主要客群,可见将墟市与其社区脉络割裂影响致命。更不用说同仁市集外观并不吸引,途人难以看见建筑内的活动为何,与往时通透的墟市设计截然不同,而且场内铺位小、走廊亦相当狭窄,进一步打击居民进内消费的意欲。这正正反映规划人员的想像,与小贩、居民的实际需要之间的重大落差。即使同仁市集属暂时性质,但小贩难赖以为生,亦无法安然过渡至永久市集落成,结果上一样难以帮助小贩。
重建模式不利墟市
现时同仁市集内渐渐人去楼空,引人以待的永久市集亦即将于明年第一季启用。但到底新市集能否令墟市文化复活?诚然,永久市集位于邻近物华街、康宁道,小贩们将能返回较接近基层社区的位置,但市集的设计已率先惹来质疑,如有声音担心新市集设计无异于地牢,不利吸引顾客光顾。
设计可以讨论和更改, 但市区重建下社区脉络遭彻底改变,却是难以阻止。市建局的重建模式向来以豪宅主导,被影响的基层户容易被排挤出重建区域、甚至其社区以外,代替的却是社经条件更佳的仕绅阶级。而作为市建局最大规模的重建项目,观塘市中心以至附近一带的居住成本只会不断上升,社区渐渐变得排拒基层住户。市建局以永久市集保留小贩文化,却铲除其所需的社区脉络。一个只有小贩、却没有顾客的市集能否成“墟”,答案相当明显。
保育墟市文化,绝非单止预留地方让小贩摆摊,更须让小贩可持续地经营下去,这涉及的却是整个社区脉络存留的问题。只要市建局维持目前重建模式,继续破坏旧区的基层脉络,所谓的保育只会流于形式。本港未来重建来否要继续如此,值得公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