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派完一万元 再派消费券?
政府的现金派发计划于周日(21日)开始接受申请,据当局预料,计划将有700万名市民符合申领资格,共涉及800亿元公帑。但在经济下行和疫情未明等考量下,即使市民口袋多了一万元,亦会因积谷防饥之需,只抽出部分款项作用消费,使至经济刺激的力度打折,故政府除了需要追踪计划的成效,同时要构想和预先准备其他经济刺激政策,以防不时之需。
为对冲新冠肺炎带来的经济冲击,特区政府将于父亲节开始接受市民申领一万元现金,不少商户亦为吸引“万元客”,陆续推出折扣或优惠。例如,立法会饮食界议员张宇人表示,为鼓励市民留港消费,业界将有过千家食肆在未来两月,提供“7月7折、8月8折”的晚市优惠,冀能助饮食业“擸350亿”,保住该行业工人的饭碗;零售界议员邵家辉亦表示,零售业正考量以优惠券等手法作招徕。
从政策原意上,如果市民收取一万元后全数用于消费,政府800亿元公帑的“倍数效应”自然起到刺激经济之用,但现实却非如此。疫情爆发后,本港的失业率已攀升至5.9%,并已超越金融海啸的水平,其中建造、零售、物流和旅游业等为重灾区。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更明言,下月公布的第二季失业率更有机会升至逾6%。与此同时,即使本港的疫情看似脱离危险期,经济活动逐步回复正常,但由于新病毒仍在多国流行,疫苗开发工作进展缓慢,故未来数月的情况难言乐观。
政府和业界能否打响如意算盘,端视下述因素。首先,在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市场不稳下,市民通常都不会将所获现金全数随意花掉,购买新消费品,反而更倾向将部分额外收入储起,或作支付经常性开支,积谷防饥;其次,对比美国这种“月光族”的消费文化,亚洲人的储蓄观念和比例一向更西方国家强,使全民派钱刺激消费的作用有限;最后,若然市民将一万元用于外国网站网购,同样也不会对本地经济有太大效用。
纵然当下推论政策成效言之尚早,但港府在2011年派钱的经验亦有启示之用。据香港研究协会的调查,当年有多达35%受访者预计所派6000元的最主要用途为储蓄,另有11%的人会用于投资,只有22%的人表明会用于消费。更重要的是,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派发现金时的宏观经济环境,虽然仍算是后金融海啸时期,但次按危机对本港经济的影响,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有鉴于当前严峻的挑战,相信市民运用一万元时将会更为保守和稳健。
若然派发现金对经济帮助不大,港府还有什么板斧可刺激经济?答案或在消费券。消费券作为金钱交易的代用券,目的虽然同属促进消费,但由于消费券不具有储蓄功能,市民除了不能兑成现金,更须在指定期限内使用,故在刺激经济的成效上,必然大过直接派发现金。消费券讨论多年仍流于构想,个中原因不但有行政成本高——商户收取消费券后须向政府兑现和交易时找续困难,同时也局限消费的选择,使市民无法用于缴纳租金、交通费等迫切开支。但如上所述,即使申领一万元的程序开始,港府亦可在电子钱包普及化之时,尝试借科技来克服消费券在找续、兑现等技术困难。毕竟新冠肺炎带来的经济风险多年未遇,振兴经济的政策亦不能就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