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失业与破产 楼市股市何畅旺
香港最新失业率为5.9%,创15年新高;5月份提交破产呈请书的数目达2,079宗,创2003年沙士以来最高。从这两组数字看,香港经济相当严峻。但另一边厢股市畅旺,港股每日成交量逾千亿;二手楼价维持在近几个月高位,有地产商更预期下半年楼价反弹5%。
反映二手楼价走势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周五(19日)报180.74点,按周升1.18%,创逾半年、29周新高,港岛、九龙及新界西的大型屋苑指数分别按周升1.65%、1.63%及1.72%。长实执行董事赵国雄更看好下半年,预期楼价反弹5%。
零息有利有产者
这种现象,某程度上是经济金融化的结果。香港的股市及楼市除了视乎市民的入息水平,更受货币政策影响。美国为救经济,联储局采零息政策,令市场资金“水浸”,甚至溢出至香港市场。对于本已有能力在投资市场“打滚”的市民,这纵然风高浪急,但仍算有利可图,以资产增值来累积财富;但对于无产者而言,股市楼市皆与他们无关。
其实这与2008年金融海啸产生的全球水浸差不多。当时香港政府囿于自由市场的放任原则,结果资金热钱流入令香港楼价被炒至天价,贫富差距加大。加上正如学者余嘉明和李剑明2013年所指,曾荫权政府年间香港经济急速金融化,令工资、生产及利润逐步脱离关系,加上缺乏社会保障,令小市民在金融危机中大受冲击。
经济金融化、金融经济化
同一样的分析,放在今次疫情危机可谓完全适用。过去几年经济上行,政府没有善用机遇推动社会改革,发挥第二次分配的能力。由雨伞运动到反修例运动等,政治争议无疑是药引及原因,但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肯定也是“干柴”,有份积聚民怨。
政府必须紧记教训,面对金融机遇,更应该担起社会改革和二次分配的担任。政府绝不可抱着以往自由经济的想法,以为金融业畅旺自然可以产生滴漏效应,惠及普罗市民。政府要有所作用,利用金融业收益,推动香港的住屋、退休福利、劳工、医疗保障等基础权利。面对经济金融化带来的副作用,政府就当思考如何将金融经济化,令市民及实体经济重新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