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政府应针对就业不足下药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由反修例风波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小企业陆续推出无薪假节流。无薪假或许能避免裁员,不过开工不足普遍,并不是没有伤害。政府目前主要留意失业率,或低估就业不足的程度,统计处宜修订统计方法,以便对症下药。

政府及媒体一直重视失业率多于就业不足率,虽然失业代表无收入,比就业不足更糟,但就业不足也可以打击市民收入,不宜忽视。最近疫情爆发,媒体引述各种各样的无薪假,例如每周放一天、每月放四天、每月放两周、或者四个月放三周。工作时间被削,纵使同意但非雇员甘愿,一般人会认为这已算是开工不足。

官方统计或低估

然而,统计处的定义狭窄得多。“就业不足人士”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一、统计前7天内在非自愿情况下工作少于35小时;和
二、在统计前30天内有找寻更多工作,或在统计前7天内可担任更多工作的就业人士。

准则看似明确,但具体工时的参照期由统计处自订为7天,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例如若果雇员在抽样调查前7天正常上班,工时多于35小时,却在之前或之后放无薪假,他们很大机会不会列入就业不足人口。因此,香港的就业不足人口有低估之嫌。

因应企业缩减工时的方法各异,统计处宜调整就业不足的定义,例如加入“统计前30天内,其中7天非自愿工作少于35小时”条件,务求令统计更贴近现实。

后果不比失业轻

毫无疑问,就业不足人数和比例定必上升。就业不足者既包括被削减工时的全职市民,还有一批找不到更长时间或更多工作的兼职和零散工。两者不但收入微薄、消费能力低,也有些雇主刻意逃避俗称“418”的连续性合约规定,例如不承担遣散费、年假递增等福利,劳工保障成疑。

再者,虽说工作零散化是现时职场趋势,职场文化以至法规保障却未追上时代。就业市场畅旺时,打工族眼见兼职或“炒散”可以灵活运用时间,薪金不俗,不介意少一点雇佣保障,但在就业市场萎缩时,问题就会浮现。不少企业在招聘时,得悉应征者在一段时间兼职散工,可能会质疑工作能力不足或欠缺忠诚。低技术、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士伤害更甚,因为职位可以随时被置换,饭碗难保。

趁机纾缓行业人手

政府撑企业、保就业,近月推出各项宽免和资助措施,需要时间验证成效。即使疫情过去,香港亦难以迅速回到一两年前的全民就业,部份从事零售、旅游等行业的雇员要准备转行。官员经常提及医护、照顾长者和儿童等行业长期缺人,劳工及福利局应加紧支援业界,提升工作待遇,配合培训课程,以吸引新人入行,纾缓人手荒之余亦可提升照护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