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无薪假制度 为何香港做不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修例风波加上新型肺炎夹击香港,百业萧条。企业要节流,开出裁员或者放无薪假两个方案,为保饭碗的雇员大多选择无薪假,实际效果如同减薪。
劳工看似无奈在两难中二选一,但原来在经济不景时还有其他出路。德国的“短工时”津贴政策(kurzarbeit),既避免在金融海啸期间触发大型裁员潮,也保障了雇员利益。彼岸的例子,香港若要实行起来,势必撼动劳资关系。问题是我们准备好推动全盘改革了吗?

香港雇主推出无薪假,工会组织提醒员工要精明,例如要有文本记录,清楚了解条款,避免同意“放弃日后追讨权利”的条款,不能无了期放无薪假,而且紧记有权反对无薪假安排。但话虽如此,香港的工人力量薄弱,难跟资方平起平坐,讨价还价。面对企业推行无薪假,或许多数人只是被通知及无奈接受。

德国短工时津贴 劳资官三方协作

相比之下,德国短工时津贴例子值得香港讨论。政策在金融海啸期间推行,成效显著。当时德国政府放宽劳工法例,企业实施缩短工时制度期间,政府会补贴企业应付与实付工资差额当中的60%至67%,联邦劳动署将补助一半的社会保险,而劳工在短工时间内接受职业训练,其社会保险费用全由联邦劳动署负担。另外,政府豁免上述的三分之一员工影响比例,又简化申请短工时津贴的行政程序,容许短工时津贴最长申领期,由6个月逐步延至24个月(现回复至12个月)。

在2009年的失业高峰期,150万名德国人参与短工时津贴。若然当中一半人被裁员,失业人口便超过400万,失业率飊至逾8%。可见短工时津贴为不少德国雇员保住了饭碗,同时工资又有保障。

再者,此政策把缩短工时制度化,劳资官三方可以依照法规实施,不像香港般,个别雇主自订规则。企业若要实施短工时津贴,需要证明工作量因为经济或不可抵抗事故而严重减少,情况是暂时、无法避免,影响至少三分之一员工,以及薪资减幅超过一成。

跟香港相比,德国政府介入较深,支援亦较强,例如可判定企业是否符合停工条件,以及补助津贴。另外,雇员有更大话事权,例如资方必须征得职工代表会同意,而且可获得详细安排。

引入德国模式 需要彻底改革

“德国模式”相当完备,但香港难以在今天照办煮碗。德国能做到,是因为国家有过百年的社会保险体制,以及共责体系,平衡劳资官三方权力。在短工时安排上,企业要容许工会参与决策机制,雇员要支付社会保险,政府要在关键时刻介入企业营运,以及愿意支付补助。环顾香港,政府忽视劳工权益,待遇只是牛步改善,除了实施最低工资外,集体谈判权、失业保障等从缺。企业善待员工只是出于雇主好意,而非制度保障。

再者,德国雇员亦有共识,在经济景气时抽取一定收入往社会保险,以至在逆境时,政府动用社保补助薪金后,仍有相当储备应付退休金、医疗和失业等补助。另外,短工时制度不代表雇员赋闲,员工亦按规定参与职业训练,实行“停工不停学”。

相比之下,香港一般打工族拥有人浮于事的心态,不擅集结力量,向政府和企业争取权益;对于分摊风险的供款制度,例如全民退休保障,只是在近年才得到较大支持,错失及早落实的时机。港人向往德国的劳动保障,以至羡慕台湾廉价医疗系统,新加坡的组屋制度,背后靠厚实的税收和社会政策支持,亦要靠官民互相信任。香港要仿效这些优良体制,需要如重灌电脑般的社会经济改革。我们准备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