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将财政预算案当成了施政报告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在下周三(2月26日)宣读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各界都希望政府在香港经历反修例示威和武汉肺炎双重打击后,重振经济、改善民生。可惜的是,许多政客依旧不务正业,例如民主党早前便向陈茂波提交一份非常政治化、不是从公共理财角度出发的建议书,另一些泛民政党也相当短视和欠缺反思,仅停留在要求政府支援抗疫的水平,而不是以更长远的目光,推动香港解决深层次结构矛盾,根本性地克服这个城市面对的问题。

财政预算案不是施政报告,理应聚焦资源调配、公帑运用等问题,没有必要把它和政治争议捆绑。虽然民主党向陈茂波提出增加房屋供应、发展地区经济等可取建议,但有关内容被放在建议书较后位置,反修例运动反而放在最前,证明经济民生议题在这个泛民大党眼中根本不是最重要。事实上,单凭建议书标题──“正视反修例运动民意 立即重组警队 兑现政治问责”──便充分反映民主党把预算案政治化。

政治归政治 财政归财政

我们并不低估反修例运动所揭示的反政府情绪,但这种情绪应通过恰当的渠道来疏导,政治人物亦应发挥引领民意的作用,而非反过来被民意牵引。建议书内提及的“落实双普选”、“兑现政治问责”,是许多市民的期许,有其合理性,但这些要求应交由施政报告,立法会选举、甚至在适当时候由政改咨询去处理。作为专业政客的民主党人不可能不清楚如此简单的道理。

其实,泛民的问题并不单单在于太过政治化,更大的问题是与建制一样,把握不到香港问题的症结。例如公民党周二(18日)便要求政府向全港成年市民派钱、政府出租物业减租、向被解雇人士发放津贴等。反修例运动和武汉肺炎严重打击经济民生,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向受影响市民提供支援实属应有之义,但这只是一时之计,真正有效的是通过全方面改革,克服深层次结构矛盾。

善治不能只有口号

《香港01》一直认为,香港深层次结构矛盾源于英治时代的“自由市场”迷思,结果就是地产霸权横行、既得利益结构严重扭曲。但这些问题并非只是政府的责任,政党亦然。例如民主党虽然在近期大谈收地建屋,但我们实在不应忘记它当年支持领汇上市,赶绝小商户,对公平正义毫无承担。更令人扼腕的是,对于社会问题和管治困局,泛民除了呼唤民主选举,就只知要求政府派钱,不明白如果只有自由民主而没有社会民生上的公平正义,只会是劣质民主。

批评泛民,当然不代表建制派就像样。不过泛民在反修例后获得市民支持,便应该对得起民意,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香港的结构性问题。这是我们对泛民的期许。香港蹉跎了太久,以至本来可以及早解决的问题没有适时获得处理。我们希望反修例运动和新型肺炎疫情过后,香港可以尽快启动全方位改革,撼动深层次结构矛盾。这不单需要政府展现魄力,还需要政党痛切反省并作出的配合。如果政客继续不务正业,香港最终就只能揽炒。